首页 | 中国江西网 | 论坛 | 博客 | 社区 |   新闻:0791-86849275 广告:86847125 手机报:86849913

88年前 南昌曾建世界最大航空风洞

旧址位于现北京西路与丁公路交叉路口附近 由清华大学建设 如今还原建设工作开启 记者现场探访揭秘其背后的故事


 大江网   2025-06-30 10:14:12 来源:大江网-江南都市报 编辑:章峰 作者:谢竟 杨燕萍 章娜
[浏览字号: ]

      6月24日上午,南昌街头,车来人往,北京西路与丁公路交叉路口,看似普通的十字路口,烟火气中承载着一段无法忘却的历史。1937年,清华大学在南昌建设了15英尺航空风洞,当时,世界著名航天工程学家冯·卡门教授应邀赴南昌参观清华大学15英尺风洞的建设,他评价说:“南昌风洞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风洞之一!”在抗战时期,南昌航空风洞被炮火炸毁,但其研究成果为航空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如今,南昌着手开展风洞旧址规划建设工作,还原南昌航空风洞历史风貌,重现历史风采。让我们一起探访南昌航空风洞旧址,了解其背后的故事。

    南昌航空风洞史料图

    航空风洞旧址位于现在的北京西路与丁公路交叉路口以北,合围区域大致为北京西路辅路、地铁1号线丁公路北站2号出口、3号出口以及大院第二社区1号楼、3号楼。

      南昌航空风洞旧址

      你知道吗?20世纪30年代,南昌曾建设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航空风洞之一,足以见证当年南昌航空事业发展的辉煌历史。

      南昌市史志办会同有关部门多方查证,并经清华大学校史专家确认,航空风洞旧址位于今北京西路与丁公路交叉路口以北,涉及合围区域大致为北京西路辅路、地铁1号线丁公路北站2号出口、3号出口以及大院第二社区1号楼、3号楼。

      6月24日上午,北京西路一侧的人行道上,人来人往。谁承想,这里还承载着一段不为知的历史故事。

      何为航空风洞?

      南昌市史志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航空救国”成为当时震撼全国的呼声。航空是工程领域的前沿学科,中国相关科研起步晚、基础薄弱,如何尽快赶上国际水平,研究方向与切入点的选择非常重要。当时各国都根据自己的需求,建造相应规模的航空风洞。小型风洞主要用于基础研究和先进气动技术探索,多学科研究及CFD验证;中型风洞主要用于中小型飞行器选型、校核和定型试验,先进气动技术的验证;大型风洞主要用于大型飞行器的选型、校核和定型试验等。风洞越大,试验模型尺寸就越大,模型保真度就越高,试验数据就越可靠。但是风洞尺寸越大,建设难度越大、运行成本就越高,这就要求权衡模拟准确度、可行性与经济性,合理确定风洞尺寸。

      航空风洞建设与航空研究所

      当年南昌为何能建设一个“世界一流”的航空风洞,让我们翻开历史的卷章,探寻其中的故事。

      史料记载,从1933年开始,清华大学着手开展航空风洞调研工作。1934年秋,开始风洞设计,决定参考加州理工学院风洞的设计思想,采用最先进的回流式风洞。但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在满足精度的条件下,综合考虑经费、工期等因素,确定清华大学所建风洞为小型实验风洞,风洞直径为5英尺。设计制造工作由王士倬教授主持,张捷迁协助绘图。1935年4月,设计工作完成。1936年4月24日,风洞建成运行。这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座风洞,标志着中国航空学术研究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清华大学5英尺风洞建成至平津沦陷后被毁,运行一年有余,时间并不长。但却开展了一系列空气动力学方面的研究,是当年工程学界一大事件。

      由于清华大学在5英尺风洞研制上已取得初步成果,计划建造更大的第二个风洞。考虑到华北局势日益恶化,而南昌是当时中国航空中心之一,有许多航空制造、机械、教育机构,清华大学决定将第二个风洞建在南昌。同时,以机械系航空组为基础,在南昌筹建清华大学航空研究所。

      风洞设计工作首先遇到的是人员不足问题。清华大学决定取消航空机械工程组第一届学生毕业考试,省出全部人力和时间,师生协力设计大风洞。

      1936年6月,华敦德、冯桂连、殷文友3位教授在助教张捷迁、顾逢时的协助下,组织航空组四年级学生参与工作,分工合作,在一个月之内完成了15英尺风洞初步设计。其中,华敦德担任风洞的空气动力学设计,张捷迁及同学数人协助;冯桂连负责喉口部分及支柱设计,助教顾逢时及同学数人协助;殷文友带领同学数人设计螺旋桨,后又有助教陈文龙协助。清华大学的风洞设计,大致参考了由世界著名航天工程学家冯·卡门教授设计的加州理工学院风洞。

      1936年11月,清华大学在南昌成立航空研究所,工学院院长顾毓琇教授任所长,机械系主任庄前鼎教授任副所长,华敦德博士任空气动力学教授。当月9日,风洞的地基工程开始动工,清华大学委托华敦德与张捷迁负责监造工作。

      烽火中被炸毁但影响深远

      回首这珍贵的岁月,当年清华大学的专家学子在南昌这片热土刻苦钻研,播撒希望,令人心潮澎湃。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实施策划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南昌遭到频繁轰炸,清华大学的航空研究与教学均受影响,但风洞建造工程仍加紧推进。南昌风洞直径15英尺(约4.5米),全长180英尺(约54米),宽77英尺(约23米),距地面高40英尺(约12米)。

      1937年7月9日,冯·卡门教授应邀赴南昌参观清华大学15英尺风洞的建设,他评价说:“南昌航空风洞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航空风洞之一,比加州理工学院的风洞还要大50%。”

      1937年12月初,大风洞全部土木工程大致完成,订购的风洞马达等亦运抵香港。1938年1月,钢筋混凝土部分完成。遗憾的是大风洞于1938年3月遭日本军机轰炸,不幸被毁。

      1938年4月,清华大学航空研究所及航空组被迫迁往四川成都,致使即将完工的大风洞工程功败垂成。

      “尽管南昌风洞还未投入使用即被炸毁,但清华大学这一研究成果,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进入了新阶段,为当时我国航空学科的发展及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南昌市史志办公室相关人员表示,这段历史可以说是影响深远。

      实际上,南昌航空风洞的建设,也为新中国成立后,南昌航空事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目前,记者从南昌市有关部门获悉,南昌航空风洞旧址附近将会修建纪念设施,同时布设南昌风洞历史展览,重新点燃这段历史的荣光,为英雄城再添一张文化名片。

      文/图 谢竟 杨燕萍 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章娜(史料图片由南昌市史志办公室提供)

     



    新闻:0791-86849275  广告:86847125  手机报:86847093   
     相 关 新 闻
      中国江西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1、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或“中国江西网”、“大江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江西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2、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XXX报]”或“中国江西网-XXX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江西日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XXX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江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版权所有©中国江西新闻网    新闻:0791-86849275    广告:0791-86847125    手机报:0791-86847093    
      赣ICP备案:赣B2-2005034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赣B2--20120039    新出网证(赣)字06号
      网络视听许可:1407206号   文网文 [2009] 144号    赣演经字编号048
      主管: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  中共江西省委外宣办  江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  主办:江西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