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取土抬田的繁忙场景。本报全媒体记者 徐黎明摄
春风吹过新生的田野,播种机驶出笔直的轨迹。4月12日,乐平市众埠镇尚濂咀村的田野上,旋耕机的轰鸣声打破了春日的宁静,这片272亩经过“拔高手术”的农田正式通过综合验收,标志着国家重点水利工程——乐平水利枢纽的库区防护和抬田工程进入春耕实战阶段。作为乐平水利枢纽的核心配套项目,施工方已累计向当地交付957亩抬田农田,破解“建水库必淹田”的难题。
防护与抬田工程相结合
一直以来,乐安河流域洪水灾害频发,给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近年来,乐平市对部分联圩进行了除险加固,防洪标准得到提升,但乐安河下游防洪减灾体系仍不完善。另外,乐平市城区和重点城镇防洪基础设施也不能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乐安河流域年均洪灾损失超亿元的现实,催生了这项总投资42.61亿元的国家重点水利工程,其中抬田工程投入10亿元。据了解,抬田工程作为该水利枢纽的核心配套项目,旨在通过科学手段抬升农田高程,抵御洪涝灾害,同时实现耕地零损耗。
“传统水库建设往往伴随耕地淹没,而我们用‘填土长高’的方式破解了难题。”江西省虎山水利工程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潘飞指着新筑的防洪堤介绍。工程创新采用“库堤结合”模式,建成29个独立防洪保护圈,形成总长60公里的“防洪长城”,使5.68万居民、623万平方米房屋获得防洪保障。
新增库区内耕地1800亩
“当初说要把田‘垫高’,我以为是天方夜谭。”村民张建国回忆起2023年工程启动时的情景。为消除疑虑,乐平市组织400余名村民赴峡江县参观,看到抬田后水稻亩产突破650公斤的现实,78户村民当场签下同意书。
据设计单位相关负责人介绍,抬田工程采用“耕作层剥离—基础填筑—黏土防渗—耕作层回覆”四步法,通过填土的方式将耕地垫高,即先将可耕作的熟土层拨开,囤放在一边,再往地里垫上从别处挖来的新土,最后把耕作层的熟土盖上去。这样,既保留土壤肥力,又通过铺设黏土层确保水分涵养。
更引人注目的是,该工程创造性地将施工弃渣转化为抬田基础材料,既降低30%的填筑成本,又实现“零弃渣”环保目标,累计消化土方超18万立方米。
“乐平水利枢纽库区计划总抬田面积13285亩,抬田后将新增1800亩耕地储备资源。”潘飞说,抬田工程涉及4个乡镇,仅众埠镇就有1万亩。通过重构沟渠道路、配套智能灌排系统,抬田片区形成“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预计粮食亩产提升15%以上。
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潘飞说,此次交付的957亩抬田位于众埠镇尚濂咀和下湾抬田片,经检测,土层厚度与肥力,均达优质耕地标准。
站在尚濂咀村的高处俯瞰,新农田的肌理清晰可辨:田块按30亩/单元标准化划分,地下埋设的陶瓷透水管构成隐形排水网络。这种设计使农机作业效率提升40%,同时降低渍害风险。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工程实施的金属污染耕地治理,使3702亩重金属超标的农田重获生机。
“抬田不是简单垫高,而是再造一个新的生态系统。”潘飞信心满满地说,“我们预留了观光步道接口。”潘飞透露,他们正在与文旅企业洽谈,计划打造“春赏油菜、秋收稻画”的农旅综合体。随着13285亩抬田计划逐步落地,一条兼顾粮食安全、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的新路径正变得清晰可循。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黎明
- 1、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或“中国江西网”、“大江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江西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2、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XXX报]”或“中国江西网-XXX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江西日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XXX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江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