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江西网 | 论坛 | 博客 | 社区 |   新闻:0791-86849275 广告:86847125 手机报:86849913

一碗剩饭,男子吃进ICU!“炒饭综合征”了解一下


 大江网   2025-03-24 12:24:37 来源:CCTV生活圈微信公号 编辑:刘薇 作者:
[浏览字号: ]

      米饭是家家都会吃的常见主食,将吃不完的米饭,制作成炒饭,也是剩米饭的常见吃法。但如果剩米饭保存、食用方法不对,也可能会变身“致命杀手”。

      去年10月,广东江门,50岁的陈先生(化名),将冷藏了几天的米饭做成炒饭食用后,不久便出现了腹痛、腹泻、呼吸困难等症状。被送至医院时,他已严重休克,心脏、肝肾等脏器功能开始衰竭,经ICU医务人员抢救,陈先生终于脱离生命危险。

      经检查,陈先生罹患的是由蜡样芽孢杆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这种细菌多见于室温下长时间放置的米饭或炒饭中,因此,由其引发的急性中毒症状也被称为“炒饭综合征”。

      网友评论:

      “炒饭综合征”是什么?

      蜡样芽孢杆菌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是一种能够产生芽孢的革兰阳性杆菌,由它产生的食物中毒,分为呕吐型、腹泻型。

      1.呕吐型

      蜡样芽孢杆菌产生的呕吐毒素,在淀粉类食物中容易产生,比如米饭、面条、土豆等,需要在126℃的高温下,加热90分钟才能去除。所以,案例中的陈先生(化名)将剩米饭炒制后,其含有的呕吐毒素并不能被有效去除,从而引发食物中毒。

      呕吐型蜡样芽孢杆菌中毒,潜伏期为0.5~6小时,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还会影响人体免疫力,破坏肝脏细胞,甚至导致多脏器衰竭。

      2.腹泻型:

      蜡样芽孢杆菌产生的腹泻型肠毒素,45℃加热30分钟,56℃加热5分钟,可以去除毒素。

      腹泻型蜡样芽孢杆菌中毒,潜伏期为2~36小时,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

      做好4点,帮你远离“炒饭综合征”。

      食物应避免长时间放置

      食物最好现做现吃,避免将食物长时间放置,特别是米制品和其他易滋生细菌的食物。

      吃不完的食物要妥善保存

      隔夜食物应妥善保存。可以先将食物放入食品保鲜袋、保鲜盒,然后再放入冰箱内,低温冷藏、短期保存。

      食用前彻底加热

      在食用隔夜食物前,应彻底加热煮透,帮助杀死蜡样芽孢杆菌及其产生的毒素。

      注意个人卫生

      勤洗手、保持厨具和餐具的清洁卫生,避免交叉污染。

      这6类食物最好不要隔夜吃

      春季气温逐渐升高,细菌也更容易滋生,饮食安全需要格外关注。食物一次最好少做点,现做现吃,尽量不隔夜食用,谨记冰箱不是保险箱。

      1.海鲜

      各种贝类、鱼类、虾蟹等海鲜,都不建议二次加热食用,一次吃完比较好。它们都是高蛋白食物,隔夜后会出现蛋白质降解,其中蛋白降解酶很容易对肝脏造成损伤,严重可能导致肝肾衰竭。另外,隔夜海鲜容易滋生大量细菌,食用之后容易对胃肠道产生严重刺激,出现腹痛、腹泻、呕吐等问题。

      2.豆浆

      新鲜豆浆不易保存,一般情况下3~4小时就很容易出现大量的细菌滋生。就算是密封包装的豆浆,通常保质期也不会超过三天。因此,豆浆最好煮完之后及时饮用,避免隔夜饮用。在3个小时左右就饮用完毕为宜。

      3.绿叶菜

      绿叶菜肯定现做吃好,烹调后放久了,不仅品相不好,再次加热抗氧化成分和维生素C、叶酸等营养物质流失也较多。

      4.凉拌菜

      凉拌菜不适合加热吃,储存不当,很容易细菌滋生增多,最好现做现吃。蔬菜中必不可少存在亚硝酸盐,而凉拌过后盐分渗入再加上隔夜,就会产生更多的亚硝酸盐。

      5.银耳、蘑菇

      隔夜的银耳、蘑菇建议尽量不吃,泡发、储存不当还会产生黄杆菌毒素,进食后会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

      6.溏心蛋、半熟蛋

      溏心蛋、半熟蛋由于没有完全杀菌,可能含有沙门氏菌等多种致病细菌,久放就更容易滋生细菌,食用后会危害肠道健康。

     



    新闻:0791-86849275  广告:86847125  手机报:86847093   
     相 关 新 闻
      中国江西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1、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或“中国江西网”、“大江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江西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2、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XXX报]”或“中国江西网-XXX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江西日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XXX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江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版权所有©中国江西新闻网    新闻:0791-86849275    广告:0791-86847125    手机报:0791-86847093    
      赣ICP备案:赣B2-2005034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赣B2--20120039    新出网证(赣)字06号
      网络视听许可:1407206号   文网文 [2009] 144号    赣演经字编号048
      主管: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  中共江西省委外宣办  江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  主办:江西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