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江西,这片充满历史底蕴与自然魅力的土地,孕育了无数承载岁月记忆的古木。它们或扎根于古老村落,见证着家族的繁衍兴衰;或挺立在名山大川,俯瞰着时代的变迁更迭。植树节之际,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信息日报策划推出“寻迹赣鄱名木”系列报道,随着记者的足迹,一起上春山、寻名木,感受生态和文化之美!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全媒体记者谢梦丽、实习生徐泽鸿报道:说起樟树,应该很多人都比较熟悉。樟树也是南昌的市树,以其挺拔如峰的雄姿、繁密如云的枝叶,以及那独特的馥郁香气,赢得了“香樟”之美誉。在南昌市进贤县英山村,隐匿着一棵拥有620年沧桑岁月的樟树。这棵古樟,历经无数严冬的冰冻封锁,雷雨的肆虐劈打,却依然傲骨铮铮,屹立不倒。它的根系深深扎入大地,仿佛在向世界宣告:无论风霜雨雪,我自岿然不动。

历经风雨600多年依旧坚韧不拔
3月12日,记者乘车一个多小时来到英山村犁背巷村小组。刚进村,这棵古樟便映入眼帘。它枝繁叶茂,主干粗壮,遮天蔽日;树下6根罗马柱撑起伸展而出的枝丫,树底下有口水井,井水清澈。走近可见,树的主干中空,却依然坚韧。在树的东侧,一条明显的裂痕赫然在目,南面的树枝则已枯萎。
在村里生活了50多年的周建华告诉记者,这棵樟树自明朝时期便已存在,历经风雨洗礼,依旧郁郁葱葱。“这棵樟树是我们村的宝贝,小时候我就经常在它下面玩耍。无论天气多热或多冷,它总是屹立不倒,为我们遮风挡雨。”
井樟相依生命之源共生

在古樟树下的这口井,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母亲井”。据周建华介绍,三年前,家家户户还没有通自来水的时候,喝的都是这口井里的水。“这口井的泉水甘甜清澈,即使在最干旱的季节也从未干涸过。这口井是我们心中的‘生命之源’,隔壁两个村小组的村民也到这里挑水喝。”
“这口井的水真的很甜,我们平时做饭、喝茶都用它。而且,不管天气多干旱,这口井的水位总是很稳定。”一位在井边担水洗菜的阿姨告诉记者,经常有过路人会到井边取水喝。
记者注意到,井沿很低,俯首就能舀到清凉的井水,这份便利成了村民们日常生活中的小确幸。村民们认为,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口神奇的老井,才使得古樟树得以茁壮成长;而反过来,茂密的树荫也为水井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
守护古樟村民集体筹款拯救

随后,周建华来到树下立起的功德榜旁,说起了功德榜的背后的故事。
据其介绍,在2019年的时候,一场罕见的强风暴肆虐而来,狂风撕裂了古樟树坚韧的主干,留下了一道触目惊心的裂缝。随着时间推移,伤口逐渐扩大,原本强壮的身躯开始显露出脆弱的一面。
“那场风暴真的很可怕,看到古樟树上的裂缝,我们心里都很难过。这棵树是我们村的象征,我们必须尽全力保护它。”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周建华依旧历历在目。于是,村委会迅速行动起来,一方面向上级部门求助寻求专业指导和支持;另一方面则发动全体村民,积极参与到拯救行动当中。
“村民们都非常积极,自发捐款,筹集维修资金。62户人家捐款共计31590元。”周建华说,此次事件不仅考验了古樟树自身的恢复力,更展现了村民们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以及面对困难时团结协作的精神风貌。“历时一个多月的施工之后,古樟树终于焕发新的生命力。看到我们村的古樟树又恢复了生机,我们都特别高兴。这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我们村团结的象征。”
拥有专属身份证号码并荣获“树王”称号

这棵樟树在被林业部门人员发现后,成功获得专属“身份证号码”:36012410820300001。并且,2022年,还获评“最美市树·南昌樟树王”称号。
“当时我们得到线索来现场实地考察这棵古树时,整整在村里转了大半天才找到,找到的时候,真的眼前一亮,感叹它生命力的顽强以及当地百姓对它的保护。通过测量,这棵古树胸围690厘米,树高18米,冠幅26米,大概需5人才能合抱。”据南昌市林业综合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欧阳冬萍介绍,古树最怕病虫害,所以安排了专门的管护人员,并且她们每年也会不定期前来查看古树的管护情况,还为这棵树安装了避雷针。
据悉,自2022年12月起,南昌开展古树名木普查工作,对4259株古树名木进行了全面普查、造册登记,完善古树名木电子档案。截至目前,南昌已对47株濒危古树开展了复壮措施。
- 1、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或“中国江西网”、“大江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江西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2、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XXX报]”或“中国江西网-XXX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江西日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XXX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江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