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江西网 | 论坛 | 博客 | 社区 |   新闻:0791-86849275 广告:86847125 手机报:86849913

掀起植树热潮 守护绿水青山

江西各地多举措推动绿色发展


 大江网   2025-03-13 09:33:44 来源:大江网-信息日报 编辑:章峰 作者:付丽玲 杜宇蔚
[浏览字号: ]

      春风拂面,万物复苏,正是植树添绿的好时节。近日,江西多地主官纷纷带头开展义务植树活动。

    泰和县桥头镇湛口村,蓝天白云与大山、村庄相映成景,构成一幅生态乡村的美丽画卷。大江网视觉江西肖端金摄

      立足实际 探索差异化治理思路

      近期,江西各地掀起的植树热潮,不仅为赣鄱大地增添新绿,更成为观察地方治理智慧的独特窗口。

      举例来说,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统一步调下,吉安市泰和县与新余市渝水区主官通过差异化的政策取向,展现了两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差异化治理思路。

      在泰和县的绿色治理图谱上,林长制构成关键制度支点。从县委书记到村级林长,五级责任体系织就严密的生态保护网,这种“网格化+责任制”的创新实践,使该县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0%以上。

      3月10日,泰和县委书记孙英剑在泰和公园带头参加2025年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众人分工协作、默契配合,植树现场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206株新栽树苗在春风中“舒展身姿”。

      “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是推进国土绿化的重要途径、建设美丽中国的生动实践。”在植树现场,孙英剑表示,全县要严格落实林长制责任,以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为根本目标,持续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工作力度,更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泰和。同时,还要强化宣传引导,加强示范引领,深入开展好全民义务植树,进一步激发广大市民植绿、爱绿、护绿的热情,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与泰和县形成战略互补的,是渝水区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的破冰之举。2月的植树现场,渝水区委书记彭勇与干部群众的对话始终围绕“深化林权改革”展开。

      在了解全区植树造林、低产低效林改造和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等工作情况后,彭勇表示,要持续巩固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着力畅通“两山”转化通道,树立植绿增绿、爱绿护绿的文明风尚,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渝水,让人民群众的“绿色幸福感”持续增强。

      泰和、渝水两地看似不同的路径选择,实则蕴含着共同的治理智慧——泰和以制度刚性守护生态本底,渝水借改革活力释放生态价值,共同诠释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时代命题,这种差异化探索,恰是生态文明建设从顶层设计到地方实践的创造性转化。

      身先士卒 确保造林绿化落到实处

      挥锹铲土、培土围堰、浇水灌溉……3月11日,上饶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鄱阳县委书记周金明率队在团林乡开展2025年度新春义务植树活动。

      “造林绿化对于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发展意义重大,是实现天蓝、地绿、水清的关键举措。”周金明认为,全县要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强组织领导,精心谋划部署,确保造林绿化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3月8日,湖口县委书记曾宝柱,县委副书记、县长陈洋与干部群众一同参加义务植树活动,经过众人的辛勤劳动,千余株广玉兰、金桂、晚樱、香泡在中国·江豚湾植树点成功“安家落户”。该区域作为长江岸线生态修复的重点工程,通过科学搭配乔木灌木、常绿落叶树种,既构建起江豚栖息地的生态屏障,又打造出四季有景的滨江绿廊。

      “植树造林不是一时之功,而是关系到全县长远发展的战略工程。”在植树过程中,曾宝柱、陈洋表示,要切实抓好植树造林工作,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这不仅能提升湖口对外形象,更能提高内在品质,让老百姓实实在在享受到绿色发展带来的生态福利,呼吸上更新鲜的空气,生活在更宜居的家园里,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共进。

      县区主官带头义务植树的背后,有何深意?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需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来落实,主官带头植树正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具体体现之一。当领导干部从“指挥员”变“施工员”,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更加可见可感的实际行动。这种上下联动的治理模式,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提供了鲜活的县域实践样本。

      拓展路径 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植树造林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近些年来,江西各个县区主官在治理山水的同时,也探索出一条绿色发展的新路径。

      3月10日,全南县委书记曾平,县委副书记、县长边建忠来到植树点,和在场同志一同拿起铁锹、投入植树活动,一棵棵树苗在众人的辛勤劳作下被植入沃土、迎风挺立,孕育着勃勃生机。

      植树间隙,曾平、边建忠不时与有关负责同志亲切交流,勾勒出系统化生态治理的蓝图。他们强调,要持之以恒抓好造林绿化工作,营造爱绿、植绿、护绿的浓厚氛围,科学规划绿化布局,高标准、高质量完成造林绿化任务,切实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绿色福祉”。另外,还要依托林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林下经济,积极发展森林康养、温泉旅游等新业态,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在全南县主官的这番部署中,可以了解当地“林业+”的产业思维——依托83.39%的森林覆盖率,全南正积极打造多种林下经济模式,让每片林海都成为“绿色银行”。

      再来看上犹县。2024年,上犹县已完成低产低效林改造5.84万亩,占计划任务的107.4%。2025年,该县计划完成新造人工林1.3万亩,补植补造阔叶树种0.6万亩。这组数据背后,是“生态优先”的战略定力。

      3月10日,上犹县委书记刘洪梅在全县2025年义务植树活动上称,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筑牢绿色屏障。同时,要利用生态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着力打通“两山”双向转换通道。

      近年来,上犹县在“森林康养+”上的成功探索,也证明了当生态资本转化为发展动能,绿水青山自会回馈“真金白银”。

      不难看出,县区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必须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这种协调发展的理念有助于推动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当每任主官都成为“绿色接力赛”的选手,当每次植树都播下发展观的“种子”,江西这片红土地终将长成新时代的“生态参天树”。

      付丽玲、中国江西新闻网全媒体记者杜宇蔚/文

     



    新闻:0791-86849275  广告:86847125  手机报:86847093   
     相 关 新 闻
      中国江西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1、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或“中国江西网”、“大江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江西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2、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XXX报]”或“中国江西网-XXX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江西日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XXX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江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版权所有©中国江西新闻网    新闻:0791-86849275    广告:0791-86847125    手机报:0791-86847093    
      赣ICP备案:赣B2-2005034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赣B2--20120039    新出网证(赣)字06号
      网络视听许可:1407206号   文网文 [2009] 144号    赣演经字编号048
      主管: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  中共江西省委外宣办  江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  主办:江西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