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江西网 | 论坛 | 博客 | 社区 |   新闻:0791-86849275 广告:86847125 手机报:86849913

各民族同胞在浙江义乌:“共融”铸“共富”


 大江网   2025-03-12 15:14:11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刘薇 作者:
[浏览字号: ]

      中新网义乌3月11日电(张斌)“没想到能通过音乐认识这么多朋友,让我在义乌没有感觉到孤单。”彝族姑娘邹雨婷日前说。

      去年,邹雨婷在亲人的影响下,从云南楚雄来到义乌,创建自媒体账号。后来,她因为一条翻唱视频在网络上意外走红,并且被街道的工作人员发现,受邀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类活动。她定期举办的露天音乐会还成为街道“文化共富”项目。每周,音乐会都能吸引数千人次市民参与,“在这里,我认识了维吾尔族的舞蹈演员、苗族的银饰匠人,大家用艺术对话,用创意碰撞。”

      义乌是闻名全球的“世界小商品之都”,200多万的外来建设者中,活跃着五十六个民族同胞的身影。仅在当地的稠江街道,就有46个民族的各族同胞为自己的人生打拼。

      如邹雨婷一般,他们中有许多人从中西部而来,怀揣相似的奋斗梦想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扎根、成长,在成就自己的同时,成为促进民族团结、助力共同富裕的“生力军”。

       共融逐梦:在义乌成就精彩人生

      “我从来没想到过,自己会收获这么多‘奋斗果实’。”湘西妹子陈霞近日说。

      今年是陈霞来到浙江义乌“闯世界”的第十六个年头。这些年,陈霞无意中完成了自己的三个“五年计划”。

      第一个五年,她在酒店管理行业,以“学徒”身份融入这座城市;第二个五年,她受到义乌这片创业热土的感染,迈进了餐饮业,开办属于自己的私厨;第三个五年,从十几人餐位的小餐厅到可容纳数百人就餐的大门店,陈霞将民族美食融入本地特色,在奋斗路上越走越有信心。

      如今,她正筹备建设2800平方米的“稠江宴”餐厅,计划将民族美食推向更广阔的市场。目前,她的餐厅吸纳了20余名土家族、苗族员工,还带动家乡农户年销售特色农产品超百万元人民币。

      2024年,稠江街道创新推出“民族共富合伙人”计划,为创业者提供场地、资金、流量等支持,陈霞的“稠江宴”正是该计划的受益者之一。

      在稠江街道,各族创业者正以独特的方式书写着奋斗传奇。稠江街道党委委员何帆介绍说,稠江街道位于义乌市中南部,常住人口超34万,是义乌传统的产业高地和电商物流枢纽,聚集了纺织、印刷、健康等产业。市场经济的发达,让这里集聚了大量人口,其中也包括各族同胞。

      “这些年,我们通过搭建各类平台凝聚各族同胞,推动大家分享彼此创业故事,在互相激励中前行。无论是什么民族,大家渐渐都成了‘一家人’。”何帆说。

       迈向共富:民族团结一家亲

      如何进一步凝聚民族同胞力量,让他们在义乌生活、工作暖心、舒心,乃至成为促进共同富裕的一分子?在义乌稠江街道,“龙的传人”成为续写民族团结故事的“纽带”。

      和许多浙中地区的乡镇街道一样,稠江街道有一段和龙相关的佳话。当地杨村社区的竹篾板凳龙起源于宋代,代代相传。每年正月,当地都会举办盛大的迎龙灯活动。龙灯在巡灯人的护卫下,会巡游当地一周,祈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作为一个多民族融合社区,近年来,稠江街道杨村社区以龙文化为依托,通过龙舟赛、民族山歌会、相亲会等一系列活动,将多民族文化有机融入社区,打造文化交流与民族交融的平台。

      近年来,义乌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通过“六个一”活动(如参观民族文化馆、举办民族运动会)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多元文化魅力。杨村小学的畲族青年教师楼兰说,学校里有来自各民族的儿童青少年,街道举办迎龙灯、龙舟赛、民族山歌会等活动时,孩子们都会和家长一起参与,不仅学会了尊重差异,更在文化交融中增强了归属感。

      义乌的民族共富之路,离不开制度创新的顶层设计。2016年,义乌在全国率先成立“红石榴服务工作室”,通过校地合作破解语言障碍;2020年升级为“五社联动”体系,整合社区、社会组织、社工、志愿者和慈善资源,形成全域覆盖的服务网络。

      在产业帮扶上,义乌市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发挥桥梁作用。张莉牵头成立“茉莉花”民族工作室,通过直播带货帮助沂蒙山老区销售7000余斤农产品;莎莎在社区开设“民族工作室”,既解决社会纠纷,又推广民族特色手工艺品。

      “在义乌,每个民族的文化都能找到舞台,每份创业热情都能得到回应。”中共义乌市委统战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义乌这座城市的包容性不仅体现在市场经济的繁荣上,更在于对文化多样性的珍视与赋能。各族同胞,正以“一起富”的实践,共同书写着“促共富”的时代答卷。(完)

     



    新闻:0791-86849275  广告:86847125  手机报:86847093   
     相 关 新 闻
      中国江西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1、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或“中国江西网”、“大江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江西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2、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XXX报]”或“中国江西网-XXX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江西日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XXX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江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版权所有©中国江西新闻网    新闻:0791-86849275    广告:0791-86847125    手机报:0791-86847093    
      赣ICP备案:赣B2-2005034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赣B2--20120039    新出网证(赣)字06号
      网络视听许可:1407206号   文网文 [2009] 144号    赣演经字编号048
      主管: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  中共江西省委外宣办  江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  主办:江西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