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江西网 | 论坛 | 博客 | 社区 |   新闻:0791-86849275 广告:86847125 手机报:86849913

景德镇白瓷,千年前就“穿越”到贺兰山深处


 大江网   2025-02-25 16:08:28 来源:新华社 编辑:林毅龙 作者:
[浏览字号: ]

      贺兰山顶积雪未消,在人迹罕至的苏峪口深处,横空出世的西夏官窑让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古专家震撼不已——这是西夏宫廷用瓷烧造地,使用的是北方的原料和技术,出产瓷器却与景德镇湖田窑的精细白瓷极为相似,素面薄胎、通透莹润。

      “江西和宁夏距离这么远,近两千公里之外能有这样相似的产品,起因是什么?”初次看到苏峪口瓷窑址出土瓷器,景德镇陶瓷大学讲师张立非常震撼。

      日前,“2025年苏峪口瓷窑址考古新发现专家论证活动”在宁夏银川市举行,来自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故宫博物院等单位的30余名文博专家出席,现场踏查了苏峪口瓷窑址、观看了文物标本,并进行学术交流研讨。

      这是苏峪口瓷窑址部分发掘现场航拍画面。新华社记者冯开华摄

      苏峪口瓷窑址在2017年考古调查时首次被发现,遗址范围约4万平方米。从2021年到2024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复旦大学正式开展发掘工作,目前已发掘2400平方米,揭露出包括六座窑炉在内的完整作坊遗迹,并在窑场周围发现了开采瓷土、煤、石英、石灰等制瓷原料与燃料的矿坑。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秦大树等人认为,苏峪口瓷窑址作为西夏官窑,融汇了当时我国南北方高端的窑业技术。

      秦大树说,遗址区的馒头窑、筒形匣钵、涩圈叠烧的装烧工艺,尤其是作为制瓷燃料的煤,都体现了西夏制瓷业受到北方先进窑业技术影响。“以煤为制瓷原料,在北方很多地区直到金代才开始推广,但苏峪口瓷窑址在北宋晚期就存在了,应该是受到了北方当时最先进的磁州窑和定窑的影响。”

      这是苏峪口瓷窑址出土的薄胎细白瓷,硬度高、通透性强,具有玻璃质感。新华社发

      北方的技术、就地取材的瓷土,如何烧出南方景德镇湖田窑那样细腻通透的白瓷?考古人员研究发现,苏峪口瓷窑址出土瓷器中,石英含量及性能参数已经接近甚至达到了现代“高石英瓷”的技术标准,是我国“高石英瓷”的最早发现。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朱存世说,苏峪口本地出产的瓷土三氧化二铝含量较高,无法烧制出通透细腻的白瓷,是当时的工匠创造性地在瓷土中添加了石英,提升了二氧化硅的比例,降低了三氧化二铝的比例,才烧制出了与湖田窑极为相似的产品。在最近一次发掘中,考古人员清理出煅烧石英的窑炉——烧制过的石英更易粉碎。

      “这将我国瓷胎‘二元配方’技术从元代提前到西夏,在两宋时期全国窑场中首次发现,在我国窑业技术上独树一帜。”朱存世说。

      

      来自全国多所文博机构的专家学者踏查苏峪口瓷窑址现场。新华社记者冯开华摄

      西夏的匠人,如何懂得这种技术?秦大树分析认为,北宋皇室和文人士大夫阶层青睐“极简风”,素面薄胎白瓷是当时流行的审美风尚,这也影响到了西夏王室。“宋和西夏经历过‘蜜月期’,在技术和文化上存在密切交流,我们推断,很大可能是北宋官方派遣了南方和北方的优秀工匠来到西夏,帮助他们生产这种细白瓷。”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政认为,苏峪口瓷窑址的发现,首次说清了西北地区精细白瓷的生产面貌,并且解决了西夏宫廷用瓷的来源问题,以全新材料助推了陶瓷考古的发展。

      此前,陶瓷考古界对西夏瓷的认知,停留在灵武窑发现的黑釉剔刻花瓷器上,而西夏陵、西夏佛塔等地出土的白瓷来源则一直未能弄清。考古调查研究发现,苏峪口瓷窑址比灵武窑存在时间更早,是目前国内发现最早的西夏瓷窑址。

      

      这是此前灵武窑出土的西夏黑釉剔刻花瓷器。新华社记者冯开华摄

      “灵武窑的风格和金人的审美趋同,证明西夏后期的审美风格受到了金的影响。”秦大树分析说。

      作为一项重大考古发现,苏峪口瓷窑址实证了两宋时期多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进程。未来的发掘工作,将持续完善这一拼图。(记者马思嘉、冯开华)

     



    新闻:0791-86849275  广告:86847125  手机报:86847093   
     相 关 新 闻
      中国江西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1、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或“中国江西网”、“大江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江西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2、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XXX报]”或“中国江西网-XXX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江西日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XXX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江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版权所有©中国江西新闻网    新闻:0791-86849275    广告:0791-86847125    手机报:0791-86847093    
      赣ICP备案:赣B2-2005034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赣B2--20120039    新出网证(赣)字06号
      网络视听许可:1407206号   文网文 [2009] 144号    赣演经字编号048
      主管: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  中共江西省委外宣办  江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  主办:江西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