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江西网 | 论坛 | 博客 | 社区 |   新闻:0791-86849275 广告:86847125 手机报:86849913

跨越千里的“绿洲情”


 大江网   2025-02-07 09:39:32 来源:江西日报 编辑:张文静 作者:陈记昌
[浏览字号: ]

      “在河西走廊的东北端,巴丹吉林沙漠侵蚀民勤绿洲的边缘,我们一头扎进无垠沙漠里,剪梭梭、做沙障,在满目黄沙里铺下绿色‘地网’。”说这番话的是萍乡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2023届学生姜弘。回忆起2024年国庆期间与詹灿、张亚婷两名同学一起前往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的治沙之旅,她依然激动不已。

      “把专业知识实践在沙漠里”

      “马哥,我们想在国庆期间去你们那种树治沙,不知道方便吗?”2024年7月,姜弘在短视频平台给博主“马哥”私信留言。“马哥”全名叫马俊河,是一名全职从事生态治理的民勤人,18年来带动6万多人投身荒漠生态治理,在荒漠植树超过7万亩。他发起的青梭公益2024秋季治沙志愿活动吸引了姜弘。

      “作为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子,我们一直想为生态环境保护做点什么。在了解民勤绿洲的情况后,我们萌生了种树治沙的念头——把专业知识实践在沙漠里。”姜弘回忆,当她把想法发在学院微信群后,得到了同学们的支持,张亚婷与詹灿更是身体力行地加入其中。

      三人打算前往的民勤县位于河西走廊东北部,是全国荒漠化、沙化最严重的县区之一,也是“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主战场上的重要“桥头堡”之一。“如果民勤绿洲消失,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个沙漠将‘合龙’成为中国第二大沙漠,形成近10万平方公里的沙漠区域。这将直接威胁到河西走廊的安全。”马俊河说。

      就这样,三名大学刚毕业的青年奔赴甘肃省民勤县,加入一支由民勤人与志愿者组成的治沙队伍。

      “虽然很累,但我们很快乐”

      2024年10月2日早上6点,天色未亮,民勤县四方墩甘肃青年林基地的志愿者帐篷里逐渐热闹起来。姜弘一行穿上防风夹克,戴好帽子、手套、护目镜便出门了。

      从成年的梭梭树上剪下枝条,将枝条一捆捆扎好作为沙障,再以1.5米至2米为间距,一行行地将梭梭沙障铺在沙漠中……10月初并不是梭梭树的种植期,三人与来自天南海北的50余名志愿者一起开展固沙工作,为后续秋种作准备。

      “先压沙,后种树。在种植梭梭树之前构建沙障,能减缓风速、控制流沙,保护树木免遭黄沙掩埋。同时梭梭树有平茬复壮的特性,经过修剪,来年会长出新的枝条,当地人管这叫‘取之于梭梭,用之于梭梭’。”姜弘介绍。

      修剪树枝、搬运树枝、扶犁开沟、俯身种枝、挥锹压埋、填沙整形……志愿者的身影在阳光下忙碌穿梭,彼此分工合作、默契十足。“当时我被分配去搬树枝,我们要深入梭梭林里捡树枝、捆扎好,再抱到梭梭林外的搬运车上。梭梭林很大,距离搬运车很远,每个来回我都尽量多捆点、多抱点。”詹灿回忆说。

      另一边,姜弘和张亚婷在超过20米高的沙丘上成行地铺好梭梭枝,横铺的梭梭枝条间再竖插枝条进行固定……张亚婷感慨地说:“我们在沙丘上爬上爬下,脚底下是流沙,不论是人还是车,常常是走三步退两步,一天下来徒步十余公里,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虽然很累,但我们很快乐!”

      “希望有更多伙伴加入治沙行动”

      在民勤种树治沙的日子里,三名青年挑战了许多的第一次:第一次离家千里,第一次尝到风沙的味道,第一次目睹沙尘暴的弥漫,第一次体会昼夜变化……“但更多的是温暖与感动。”姜弘回忆着民勤人民的热情好客,他们为南方志愿者准备了热气腾腾的米饭,厚实温暖的帐篷、军大衣和秋裤,夜晚燃起的熊熊篝火……这些温暖了所有志愿者的心。

      经过数天的努力,在大家的团结合作下,一列列整齐的沙障不断向远处延伸,仿佛一张巨大的“绿网”紧紧锁住流动的沙丘,给广袤的沙漠增添无限希望——姜弘三人与志愿者们将沙障铺满两座沙丘,面积超50亩。

      “这次投身西部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的志愿服务,是一次身体力行的环保实践,更是一场践行志愿精神的青春行动。希望今后有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加入治沙行动中。”姜弘一边说,一边向记者展示那段治沙的难忘时光。一张张照片中,勤劳的身影成为青春活力的注解,黄沙里的绿色沙障是青年们对这片土地的坚定守护。

      刘雨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记昌

     



    新闻:0791-86849275  广告:86847125  手机报:86847093   
     相 关 新 闻
      中国江西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1、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或“中国江西网”、“大江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江西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2、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XXX报]”或“中国江西网-XXX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江西日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XXX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江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版权所有©中国江西新闻网    新闻:0791-86849275    广告:0791-86847125    手机报:0791-86847093    
      赣ICP备案:赣B2-2005034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赣B2--20120039    新出网证(赣)字06号
      网络视听许可:1407206号   文网文 [2009] 144号    赣演经字编号048
      主管: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  中共江西省委外宣办  江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  主办:江西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