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江西网 | 论坛 | 博客 | 社区 |   新闻:0791-86849275 广告:86847125 手机报:86849913

432名英烈出自“武术之乡”

特等烈士黄开泰、飞夺泸定桥勇士刘梓华都是江西“练家子”


 大江网   2025-01-08 11:11:21 来源:大江网 编辑:张文静 作者:沈冠楠 王琴红
[浏览字号: ]

    刘梓华故居

    江西宜春袁州区水江镇人刘梓华是“飞夺泸定桥22勇士“之一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全媒体记者沈冠楠王琴红报道:“飞夺泸定桥的勇士刘梓华,是我们水江镇人,而且还是个练家子!”近日,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水江镇退休干部黄波等人向记者揭秘,水江籍烈士在册有432人,均出自“武术之乡”。

      刘梓华参军前已会武术

      深冬的赣西大地,山川寒色。在水江镇上洞村革命烈士刘梓华的故居里,上洞村党支部书记刘国荣透露,村里有习武传统,刘梓华的祖父也是当地有名的“教头”。在参加红军之前,刘梓华就已掌握一些武术、散打的技巧,如八门拳、战拳、板虎拳等。

      1935年5月26日,为挫败国民党军前后夹击红军的企图,中央军委命令刘梓华所在的红四团火速抢占泸定桥。5月29日晨,昼夜奔袭120公里的部队抵达泸定桥,并很快占领了西桥头。

      当时的泸定桥,悬于大渡河上30多米的高空,没有桥墩,只有13根摇摇晃晃的铁索,从河东岸拉到河西岸,长百余米。敌人不仅抽走了铺在9根铁索的木板桥面,还在桥的尽头架起了机枪,情况万分险恶。

      1935年5月29日下午4时,红军打响了长征中生死存亡的一战——“飞夺泸定桥”。

      “22名勇士像离弦的箭一样飞向铁索桥,攀爬上铁索前进。”这是杨成武将军在回忆录中关于泸定桥之战的经典描述。这22名勇士中,就有刘梓华。他和战友们身挂冲锋枪,背插马刀,腰缠十来个手榴弹,冒着枪林弹雨,攀爬在铁索上,奋不顾身向大渡河东桥头猛扑。后面的战士紧随其上,铺设桥板。待到夕阳洒满河谷之时,红旗已插在了泸定桥的东岸。

      “身下是万丈深渊,前方是枪林弹雨,在几根铁索上突击,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袁州区水江镇退休干部、长期搜集刘梓华事迹的黄波告诉记者,刘梓华的武术功底,帮助他顺利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

      黄开泰喜欢使刀弄棍

      记者了解到,宜春市袁州区民间练武者众多,是农民武术之乡。公开资料显示,袁州武术起于唐,盛于清,普及于新中国成立后,南庙、天台、水江、慈化等地习武风气浓厚,武术人才辈出。

      闻名湘赣边界的特等烈士黄开泰,是水江镇水江村社背组人。黄波告诉记者,他幼时学过拳术,喜欢使刀弄棍,身手矫健,成年后参加北伐军,练就了一身神枪绝技,弹无虚发。

      1930年,黄开泰参加苏维埃赤卫队,被任命为赤卫队队长,领导地方武装革命。同年5月,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红军主力长征,黄开泰留在苏区打游击,因敌众我寡,加之叛徒出卖,不幸在1936年11月19日中弹牺牲。

    9岁“小将”黄盛良参加了民间武术交流大会

       432名英烈出自“武术之乡”

      一招一式灵活多变、刚劲有力,刀光剑影之间尽显侠者风范……近日,一场民间武术交流大会在袁州区水江镇快荣村举行,四面八方的民间“打师”“老把式”及武术爱好者聚集于此,以武会友。

      据介绍,当天有26个武师进行了展示,最年长的83岁,最小的6岁。表演项目包括既有少林罗汉拳、少林双鞭、武当太极十三式等传统武术,也有水江本地家传的民间刀法、拳法。

      来自快荣村的9岁“小将”黄盛良也参与了这次交流会。虽然习武只有1个多月,但他的一套“五虎拦街拳”已耍得有模有样。黄盛良的祖父黄说,之所以教孩子习武,一方面是想让他借武术锻炼身体,另一方面,则是“别丢掉传家的武艺”。

      记者获悉,自1930年起,水江镇各乡均成立了赤卫队。《江西省革命烈士英名录》中,记载的水江籍烈士就有432人,均出自袁州区的“武术之乡”。而据水江镇1984年的一次调查中显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该镇有1万余人参加革命斗争活动,3000余人牺牲,许多人成了无名烈士。

      水江镇宣传委员吕健勇表示,举办这次民间武术交流大会,也是希望将水江、南庙等袁州武术推广出去,营造符合时代特色的崇文尚武新风尚,培育时代新人。

     



    新闻:0791-86849275  广告:86847125  手机报:86847093   
     相 关 新 闻
      中国江西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1、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或“中国江西网”、“大江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江西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2、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XXX报]”或“中国江西网-XXX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江西日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XXX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江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版权所有©中国江西新闻网    新闻:0791-86849275    广告:0791-86847125    手机报:0791-86847093    
      赣ICP备案:赣B2-2005034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赣B2--20120039    新出网证(赣)字06号
      网络视听许可:1407206号   文网文 [2009] 144号    赣演经字编号048
      主管: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  中共江西省委外宣办  江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  主办:江西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