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江西网 | 论坛 | 博客 | 社区 |   新闻:0791-86849275 广告:86847125 手机报:86849913

用心守护每一抹青绿

——记江西婺源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公室主任张凤莺


 大江网   2024-12-03 11:06:08 来源:江西日报 编辑:张文静 作者:卢瑛琦
[浏览字号: ]

      “10月12日,我们湿地公园获发秋口镇月亮湾沙洲地役权证明,这是我省颁发的首例自然保护地地役权证,不仅有利于当地生态环境保护,还让村民利益有了可靠保障。”11月27日,在秋口镇月亮湾,江西婺源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公室主任张凤莺向记者介绍。

      1996年,刚毕业的张凤莺一头扎进林业部门工作,一干就是28年。

      刚入行时,张凤莺还是一个21岁的小姑娘,个子瘦小,时常跟在师傅身后学习。有一次,她跟着师傅去山上验收造林情况,当时正值雨季,山路湿滑,一个不小心,张凤莺就摔倒在地上,衣服全被泥水浸透了。那一刻,张凤莺没忍住心中的委屈,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

      师傅见状,便让张凤莺先停下手头工作,赶紧回家把湿衣服换下。这时,张凤莺一边从地上爬起来,一边坚定地对师傅说:“师傅,我没事,我不能遇到一点困难就当逃兵。你们都行,我也能行!”在张凤莺的坚持下,她和大家一起爬山钻林,顺利完成当天的验收工作,同事们也对这个小姑娘刮目相看。

      “还记得多年前,我和张凤莺一起去秋口镇检查退耕还林情况,乘坐着一辆老式吉普车,一路颠簸着盘山而上。突然间,车门脱落了,把大家吓了一跳。因为等待换车会耽误时间,于是我们迅速将车门捡起,又继续出发。”同事章柏刚回忆道,“在林业一线工作,经常会遇到各种突发情况,张凤莺作为股室里唯一一名女同志,不仅没有因为遇到困难而退缩,反而主动冲锋在前。说实话,我真的挺佩服她的!”

      钻地沟、爬大山、走苗田是张凤莺的“家常便饭”,很快她便熟悉了造林整地、打洞、栽苗等工作。“我刚工作那会儿,不像现在有无人机、测绘工具这些先进的仪器设备,那时候,我们带上地形图、罗盘仪、量尺这几样工具就出发了。”张凤莺经常在单位领了任务就即刻出发,有时一整天都待在山上,天快黑了再下山。几年下来,她用双脚走遍了婺源县190多个行政村。

      深山中本没有路,张凤莺就用双脚踏出一条路;忙着赶路无暇顾及吃饭,张凤莺就从背包中拿出干粮边走边啃……她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干一行、爱一行”“不怕苦、不怕累”的初心。

      2013年,正值婺源县启动省级森林城市创建工作。考虑到张凤莺业务精、肯吃苦、会创造,组织上便安排她带领县林业局绿委办的工作专班完成这项任务。她立即开始查阅相关文件、资料,组织专班工作人员逐项对应指标来制定工作方案,同时协调城建、交通、文旅、教育、街道、社区等共同发力,一点一滴抓好工作落实。

      张凤莺和同事们齐心协力,共同见证了婺源县的绿色蝶变:县城规划区森林覆盖率达62%、绿地率达44.61%;公园绿地总面积达157.2公顷,人均绿地面积达16.04平方米;乔木绿地面积达441.86公顷,乔木绿地率达34.23%;获评“中国天然氧吧”称号,实现了“推窗见绿、开门见景”。

      “这十年来,县城的环境越来越好了,水更清了,山更绿了,天更蓝了,我们的生活更幸福了。”居民们纷纷感叹在这片土地上切实感受到了满满的幸福感。

      在婺源县,几乎每个村落都能看到古树,有的古树比村落还古老,却鲜为人知。2014年,浙源乡虹关村溪畔一棵树龄达1100余年的参天古樟树拥有了“身份证”。2012年至2013年间,张凤莺带领团队开展古树名木普查工作,不论酷暑还是严寒,哪里有古树,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得益于张凤莺团队完成的新一轮古树名木普查,该县1.3万多株古树名木实现了“一树一牌”。

      每年4月到7月,“鸟中大熊猫”蓝冠噪鹛都会飞到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的小岛月亮湾,筑巢繁衍。自2000年蓝冠噪鹛被重新发现后,众多爱鸟人士慕名而来。如何保护好蓝冠噪鹛及其栖息地,成为摆在张凤莺面前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刚来湿地公园工作时,面对全新的业务领域,我也曾迷茫过。”张凤莺坦言,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学习。她潜心研读相关法律法规,一有空闲,就和巡护员一起到湿地公园察看,有时候一走就是一天时间。

      为守护好蓝冠噪鹛这张“生态名片”,张凤莺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开展蓝冠噪鹛专项调查工作,组织修复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3000米月亮湾岸线、3公顷裸露湿地,建成7个小微湿地,为蓝冠噪鹛栖息繁衍提供“安乐窝”。据统计,婺源境内的蓝冠噪鹛种群数量从最初的50余只增加到250余只,繁殖点从最初的4处增加到10余处。

      生态环境好了,游客也越来越多。2023年,常住人口仅500余人的石门村,接待游客30多万人,发展特色民宿和农家乐20多家,带动10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生态饭”“观鸟饭”和“旅游饭”。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卢瑛琦

     



    新闻:0791-86849275  广告:86847125  手机报:86847093   
     相 关 新 闻
      中国江西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1、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或“中国江西网”、“大江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江西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2、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XXX报]”或“中国江西网-XXX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江西日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XXX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江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版权所有©中国江西新闻网    新闻:0791-86849275    广告:0791-86847125    手机报:0791-86847093    
      赣ICP备案:赣B2-2005034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赣B2--20120039    新出网证(赣)字06号
      网络视听许可:1407206号   文网文 [2009] 144号    赣演经字编号048
      主管: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  中共江西省委外宣办  江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  主办:江西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