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江西网 | 论坛 | 博客 | 社区 |   新闻:0791-86849275 广告:86847125 手机报:86849913

一本奇书传四海,一部舞剧贯古今——“现代视听+古代科技”,舞剧《天工开物》呈现中国气派


 大江网   2024-11-12 12:21:32 来源:新华网 编辑:陈力 作者:
[浏览字号: ]

      11月6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一本奇书传四海,一部舞剧贯古今——“现代视听+古代科技”,舞剧<天工开物>呈现中国气派》的报道。

      一本奇书,贯通古今;一部舞剧,如梦似幻。

      上海售罄、北京售罄、杭州售罄、南昌售罄……近期在全国巡演的舞剧《天工开物》好评如潮,受到观众热捧。不少观众看完后感慨,“全员会飞、神仙打架”“震撼不已、满是自豪”。

      以文述典,以舞铸魂。由知名导演陆川跨界执导的这部舞剧,以明代江西籍科学家宋应星的传奇经历为原型,用舞蹈形式展现《天工开物》记载的各种传统工艺智慧,融合“电影+舞剧”方式将“明制美学”活化展现舞台上,激发出众多观众和网友对中华民族科技基因的满满自豪。

      经世之书,如何在舞台上“复活”?

      以书为帆,航及四海。雪鬓霜鬟的宋应星逐浪而去,帷幕款款而落,掌声经久不息。

      来自北京舞蹈学院的“全明星阵容”团队,用轻盈飘逸、矫若游龙的灵动舞姿,演绎出《天工开物》的非凡魅力。尤其是谢幕时,三位饰演老中青宋应星的演员用腾空舞姿展示了高超的身体控制力,让现场观众惊呼“感觉摆脱了地心引力”。

      《天工开物》原著编写于明末清初,是一本中国古代百科全书,共18卷,附有120多幅插图,描绘了明代及以前的中国古代130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

      令人称奇的是,由于战火连绵、改朝换代,这本书曾在中国历史上“消失”了两百多年,到民国初期才在国内重新“问世”。《〈天工开物〉全新译注》丛书主编邱尚仁说,书中记载的造船、打铁、水利等很多技艺和工具延用至今。

      全书没有一个具体人物、一个故事冲突,如何进行舞台呈现?在导演陆川看来,百科全书看似冰冷、科学、理性,但其中蕴含着一种滚烫的精神。

      “这是300多年前一个读书人的时代担当和民族使命,我们希望用舞蹈和影像,去展现那个波澜壮阔的内心世界。”陆川解释说。

      在叙事架构上,主创团队最终选择以宋应星为原型,通过四个篇章,演绎宋应星考察和记录明朝农业和手工业技艺,将中国智慧传播四海的故事。

      为感受宋应星著书时曾在田间野住、山林采风的经历,主创团队还多次回访宋应星的家乡和成书之地江西分宜,在史料中探寻,揣摩宋应星的心迹。

      《天工开物》带给观众有别于传统舞剧的另类体验:劳动人民赤脚向前的步履通过全息投影冲击眼球,打铁、稻浪、浇筑、耕作等劳作声效带来立体环绕震撼,错落有致的书页在推移、旋转、组合、分离之间变幻出极具张力的隐喻空间……“舞蹈+电影”的艺术融合,“现代视听+古代科技”的联袂呈现,一本书的内涵就此在舞台上丰满。

      跨界舞剧,何以引人入胜?

      很多人初识《天工开物》,是在初中历史课本上。舞剧《天工开物》如何能吸引观众走进剧院,感受艺术和历史带来的震撼?

      看点一:“敢为不同”的抉择。很多观众震撼于主角宋应星的人生抉择。有杭州观众介绍,“赶考那一段舞台画面很有冲击力,让我想起了自己的高考。多次落榜后,宋应星脱去白袍,告别赶考,让我十分佩服他的勇气。”

      宋应星自幼机敏过人,精通经史子集,也涉猎天文地理、农业工艺,被族人评价为“才大而学博”。他28岁中举,六试不第,而后立志为黎民百姓写一部实用之书。受“士农工商”的传统价值影响,当时著书立说多聚焦于经世理学、帝王将相,而宋应星却把目光投向基层劳动人民,醉心于记录农业、手工业技艺。

      “这种淡泊功名、心系苍生、追求实学的情怀,最终造就了我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宋应星。”江西奉新县宋应星纪念馆馆长许彬彬说,与原著一样,舞剧《天工开物》把劳动人民作为历史的真正主角,正是其中熠熠生辉之处。

      看点二:沉浸舞剧的互动“生长”。舞剧中一个场景让南昌市民胡永志印象深刻:各行业劳动者扛着各式手工器物和农作物,从观众席穿过走上舞台,“这种与演员近距离接触的互动,让我感觉自己也置身于舞台,内心对劳动创造的崇拜油然而生。”

      类似的铺垫从开场就已酝酿。舞剧开幕前,一排“雕塑”静立于舞台之上,或采桑、或制瓷。等到观众走近才能发现,这些都是舞蹈演员扮演的明代劳动者,展示着书中对应的劳动发明创造。观众实地见证这幅生机勃勃的明代劳动生活场景,在与演员的互动、合影当中,时空的距离也被缩短。

      更有意思的是,舞剧《天工开物》演出20多场后,舞剧结构和内容与首场相比,修改调整已超过三成。“舞剧有一个‘生长’的过程,我们会听取观众的反馈、专业人士的判断等,不断地调整和修改舞剧的表演。”陆川说,从这个角度来说,每一场舞台表演都是独一无二的。

      看点三:“明制美学”的活化呈现。整齐的赶考队列、素净的棉麻服饰、泼墨的视觉写意……观众全程沉浸在《天工开物》空间布局讲究对称、服饰材质凸显肌理,布景线条流畅简洁,简约大气却又不失精致的“明制美学”中。

      在主创团队眼中,质朴大气的明代审美,对公众而言相对陌生,因此更令人好奇。对此,他们参阅大量明代画卷、建筑、器物、服饰、家具等史料研究,用“大、简、巧”为基础的“明制美学”,串联起书中的白描绣像。舞美设计罗亚卓介绍,团队尝试用简约、留白的东方美学,为《天工开物》打造精而合宜、简约雅致的舞台风格。

      为了让舞剧兼具原始的生命力与地域特点,大量农夫工匠的服装设计灵感都源于江西万年出土陶器的花纹。江西文演集团常务副总经理练红梅说,主创团队还原和呈现的“明制美学”,让《天工开物》成为一部具有东方风格、中国气派的舞剧,让明代“古色”文化得以在当下“活化”展示。

      跨越300多年时空对话,唤醒了什么?

      100位观众眼中,就有100部不同的《天工开物》。这部舞剧的张力和冲突,让不少观众备受感动,也让更多人重新认识《天工开物》这部书,重新理解埋在中华民族骨子深处的科技基因。

      舞剧的结尾,由书页构成的巨轮起航,象征着《天工开物》原著的出海以及对世界进步作出的贡献。

      天工,即自然的力量;开物,指人力对自然的运用。造纸技艺、水力喷灌装置、新结构纺织机械……《天工开物》书中记录的中国古代装置之美、技术之美和技艺之美,实证17世纪的中国在一些科技领域大幅领先于世界。同时,宋应星带着犹如穿越时代般的眼光,在《天工开物》记录下这些中国古代技艺,向世界开放中国科技的“源代码”。

      《天工开物》在全球发行了20个版本左右,印刷了近50次之多;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将宋应星称为“中国的狄德罗”,认为《天工开物》可与狄德罗主编的18世纪法国百科全书匹敌;生物学家达尔文,充满热情地称《天工开物》为“权威性著作”,并在生物进化论中直接引用。

      “对于17世纪的欧洲而言,《天工开物》记载的工艺堪称‘黑科技’。”邱尚仁说,《天工开物》中对物种变异杂交的记录、第一台纺织机的发明都比西方更早,“书中介绍的养蚕防病流程,还直接帮助欧洲解决当时因蚕病引发生丝大量减产的危机。”

      复原古代砻谷机、古法烧酒酿造、古法炼铁……很多自媒体博主拍摄复原《天工开物》记录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视频,受到年轻群体的追捧,网友留言“唤醒了老祖宗传下的科技基因”。

      武汉观众段妮娜带着孩子观演回家后,10岁女儿提出想再听《天工开物》的故事,让她颇感意外,“舞剧展现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强大,也给孩子心里埋下一粒科技启蒙的种子。”

      让年轻人再识《天工开物》,也是导演陆川的心愿。“现在特别需要年轻学子们用科技知识武装自己,真正将国家的责任扛在肩膀上。”陆川希望,通过舞台剧展现宋应星灵魂深处的那股力量,激励更多人,特别是青年和少年,对科学的热情与追求。

      据介绍,舞剧《天工开物》计划3年内在国内外100余个城市,巡演约200场,将这份中国智慧继续传播四海。舞剧出品方、江西文演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光华说,“观众看完之后的心潮澎湃和民族自豪,就是舞剧《天工开物》最大的价值体现。”

     



    新闻:0791-86849275  广告:86847125  手机报:86847093   
     相 关 新 闻
      中国江西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1、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或“中国江西网”、“大江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江西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2、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XXX报]”或“中国江西网-XXX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江西日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XXX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江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版权所有©中国江西新闻网    新闻:0791-86849275    广告:0791-86847125    手机报:0791-86847093    
      赣ICP备案:赣B2-2005034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赣B2--20120039    新出网证(赣)字06号
      网络视听许可:1407206号   文网文 [2009] 144号    赣演经字编号048
      主管: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  中共江西省委外宣办  江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  主办:江西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