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江西网 | 论坛 | 博客 | 社区 |   新闻:0791-86849275 广告:86847125 手机报:86849913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现状与提升策略研究——基于广州市的数据


 大江网   2024-11-04 11:11:20 来源:光明网 编辑:倪鹏飞 作者:
[浏览字号: ]

      作者:郭小娜(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秦抗抗(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以下简称“一体化”)建设。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强调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设计课程内容,体现不同学段特点”的教学要旨。这一政策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新指针、新路向。2022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的通知,要求各地教育部门要围绕工作目标,按照所报工作方案,认真履行指导责任,强化项目化、制度化精细管理,用好教育部等八部门设立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确保常态化推进、做深做实、落地见效。党的二十大报告也从铸魂育人的高度,明确提出“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

      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按照不同学段学生身心特点和成长发展规律,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这既是国家层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系统规划,也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内在要求。通过思政课教学一体化建设,有助于积极挖掘社会实践资源,搭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育人平台,统筹规划各学段教学的目标设计和内容衔接,进一步丰富育人资源、拓展育人空间,形成协同育人新格局。

      广州地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现状

      通过充分的调研论证,我们的政策出台之前经过反复论证和科学评估,才能切合实际,行之有效、行之久远。因此,本文通过对广州市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开展调研,来总结经验、分析不足、探索对策。

      1、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现状

      调查显示,广州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情况总体良好,一体化教学方式丰富多样,教师一体化教学意识明确,一体化机制建设也得到重视。与此同时,一体化建设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各学段课程目标衔接还需进一步加强。《意见》指出,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引导学生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认同。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引导学生把党、祖国、人民装在心中,强化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引导学生形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情感,具有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课程目标是课程发展的方向标,课程目标一体化是指导大中小学思政课程编制过程的关键准则。调查发现,老师们对本学段的课程目标和其他学段的课程目标的关系还是比较重视的,关注的占85.15%,不关注或很少关注的占15.85%。但仅8.13%的思政课教师认为大中小学思政课的课程目标已经完全实现了各学段的有序衔接,认为基本实现的占26.83%,认为部分实现的占51.02%,认为没有实现的占14.02%。

      在教材一体化建设方面,统筹规划需要加强,内容也需要与时俱进。思政课的一体化建设要根据总体目标和各学段目标要求,科学构建、合理优化各学段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形成分层递进、螺旋上升、纵向衔接的教学内容序列。在对各学段思政师的调查中发现,缺乏衔接性(53.85%)、梯度进阶不明显(47.36%)、内容重复(35.77%)这三个方面是各学段教材一体化建设方面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学生的调查中发现,36.66%的学生认为,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是教材太枯燥,内容脱离实际,可读性差。可见,教材的一体化建设,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

      思政课教师在思想上对教学内容一体化的认可度比较高,但对其他学段教材的熟悉程度亟待提升。调查发现,93.09%的思政课教师在设计本学段教学内容时,会主动了解并整合相邻学段在相同主题或相似内容上的知识。说明各学段教师从主观认识上比较重视各教学内容的衔接。但思政课教师熟悉各学段教材内容的比例仅为15.45%,熟悉自己所在学段及相邻学段教材内容的比例为44.31%,而仅熟悉自己所教授的课程或所在学段教材内容的占40.24%,说明对其他学段教材的了解程度还不够,熟悉程度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2、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方式一体化建设情况

      各学段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丰富多样。思政课的课程内容需要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转化到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科学地构建一体化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如果教育教学方式的一体化处理不好,教学内容的一体化效力也难以实现。调查显示,思政课教师经常使用的教学方式按照使用频率高低依次为问题探究式教学法(73.17%)、启发式教学法(70.12%)、参与式教学法(66.67%)、小组探讨与合作(64.84%)、讲授式教学法(63.82%)、实践教学法(33.33%)。这说明各学段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是丰富多样的。在教学理念与教学原则一体化的思路下,思政课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发展要求,选择和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以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

      思政教师对其他学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了解程度有待提升。调查显示,各学段的思政教师中,非常了解跨学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仅为4.67%,比较了解的为28.05%,而简单了解的为45.12%,不了解的占22.15%。要做到教学方式的有效协同,真正做到一体化,就必须对其他学段的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有所了解。

      3、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情况

      思政课教师队伍是办好思政课的关键。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所承担的教学任务是不同的,但其追求的育人价值是一致的。因此,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一体化教学意识和素养决定着其教学过程是否能实现循序渐进与螺旋上升,也直接影响着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效性。

      思政课教师一体化教学意识较强。调查发现,91.87%的教师认为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非常有必要。可见,绝大多数的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具备明确的思政课一体化意识。但调查中发现仍有21.95%的思政课教师没有听过“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及相关的提法。说明相关的宣传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教师队伍的建设亟待完善。思政课专任教师比例不高,思政课教师教学任务较重,这成为目前影响推动一体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根据调查,目前接受调查的教师所在的学校思政课教师是兼任教师仍占相当比重。而与此相关的是,专任教师少,兼任教师们既要完成自己的其他科目的教学任务,又要完成思政的备课和上课,工作量就比较大。在我们的另一项调查显示,阻碍思政课教师参观、考察、参与其他学段思政课教学的因素中,首当其冲的是本学段的教学任务比较重,占比高达72.97%,与其他的选项远远拉开了距离。排在第二位的是跨学段交流的平台较少,占49.59%,排在第三位的是缺乏具体的指导,占48.98%。

      三、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水平的建议

      1、进一步做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和监督考核。

      近年来,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以及《意见》精神,党和国家、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力求更快更好地推动思政课一体化的工作。2020年12月,教育部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进行领导并开展指导、咨询、示范、培训等工作。之后,一些省份比如福建、山西也相继成立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

      2021年以来,由大中小学、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共同组成,覆盖全国32个省区市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相继获批立项建设,这是各地突出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推动“大思政”建设的缩影。各地着眼于循规律、建体系、强机制、重保障,大力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包括广东在内的各省(区、市)都结合本地的具体情况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文件。

      指导委员会和各项政策、文件为一体化工作提供了方向,也有力推动了一体化建设的实施,目前广东地区超过八成的学校有具体的支持措施。但数据显示,仍然有占17.89%的学校对一体化建设没有提供任何支持。这说明,政策方面的落地还需要更有力的措施进行推动和监督考核。

      2、建设跨学段通用的实践教学基地,形成校内与校外协同育人的格局

      调查显示,目前大部分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地点仍以校内为主,比例高达83.54%,在校外专门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仅占47.97%。可见,校外专门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在目前仍然十分必要。近年来,国家也对此加大了建设的力度。2022年8月,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公布首批453家“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这些基地,将为课外实践教学提供很好的助力。

      3、成立思政课教学一体化教研基地,提升思政课教师一体化教学水平培养协同意识

      教研一体化也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动力来源。调查数据显示,各学段教师对各种推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措施的选择中,“搭建教师交流平台”占比最高,为72.15%。由相关的高校牵头,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教研基地,采用集体备课研讨制度、资源数据共享等方式,辐射各学段教学科研,建立纵向跨学段、横向跨学科的交流研修机制,深入开展相邻学段思政课教师教学交流研讨,让大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相关人员都能够参与到相应的教研活动中,实现教研平台共建、教研问题共治、教研成果共享。同时,还应深化各学段学校的研究合作,通过共同申报科研项目、联合开展教研活动,准确把握各学段学生思想品德状况和成长需求,在协同合作中强化教师的一体化意识,从而提升教学改革的自觉性与针对性,加深对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认知和认同。

      4、搭建思政课一体化网络备课平台,推进各学段思政课教学同向同行

      在对各学段思政教师的调查中显示,阻碍他们参观、考察、参与其他学段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因素是跨学段学习交流的平台较少,占49.59%,在诸多因素中排名第二。因此,平台的建设应提上日程。通过微课共建、直播共享、平台共建共用等方式,实现集体备课共享,引导教师了解掌握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更好地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

      同时,聚焦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探索以及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典型经验,创设交流、学习和研究平台,定期开展思政课优秀论文、优秀课例展示,采用现场教学、线上教学等形式,举行“同上一堂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为以后更好地协同推进协同育人打下基础。

      5、建设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资源库,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调查显示,高达93.09%的思政教师认为有必要建设思政课一体化资源共享平台。创建优质资源库,引导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分专题开发配套课件,撰写教案,形成思政课程优秀课例,将各学段的思政教师有代表性的教学视频或者微课、名家教学视频、大学生讲思政课等视频、教案、课件、课程大纲、学生实践成果、虚拟仿真课程等收集到资源库里面,丰富实践教学的网络教学资源,作为大家上课的参考。同时也让老师们和学生们去网上听课、评课,通过大数据的算法,挖掘一批学生真正喜欢的实践教学典型案例,推进思政课系列示范课建设,打造覆盖各学段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优秀示范课,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同时,通过各学段的教学资源的整合和互通,更好地推进一体化的工作。

      6、构建一体化实践课程体系,为实践教学常态化、系统化提供保障

      调查显示,思政课教师对实践教学的应用频率远远落后于问题探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和讲授式教学。可见,对实践教学的应用仍然有待提高。而在对实践教学的教学场所的调查中发现,在校外的专门的实践基地开展的仅占37.4%,可见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教学协作机构、将高校实践育人示范基地与中小学实践课堂资源单位进行统筹管理、打通壁垒瓶颈、推进各学段的实践资源开发利用非常有必要。

      可以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修养等内容,充分利用高校实验室、纪念馆、红色文化遗址等,建设一批用于跨学段一体化实践教学的实践基地,开发一体化实践教学的课程和实施方案,推动“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效衔接,构建课上与课下、校内与校外、线上与线下跨学段互动联通的育人新格局。也可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践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课程目标的同向同行,形成适合各学段的实践课程体系。最后,将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相结合,拓展加强校地合作、服务培养学生的新路径。

     



    新闻:0791-86849275  广告:86847125  手机报:86847093   
     相 关 新 闻
      中国江西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1、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或“中国江西网”、“大江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江西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2、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XXX报]”或“中国江西网-XXX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江西日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XXX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江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版权所有©中国江西新闻网    新闻:0791-86849275    广告:0791-86847125    手机报:0791-86847093    
      赣ICP备案:赣B2-2005034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赣B2--20120039    新出网证(赣)字06号
      网络视听许可:1407206号   文网文 [2009] 144号    赣演经字编号048
      主管: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  中共江西省委外宣办  江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  主办:江西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