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将博览群书的好去处进行排名,图书馆或许可以稳居榜首。作为“没有围墙的大学”,不少人在这里收获知识、丰富自身。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为更好地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江西省图书馆历经多次升级换代,服务质量、基础设施等均有长足进步,为广大读者提供了更加便捷、丰富的阅读体验。
江西省立图书馆百花洲馆
2010年,图书馆大门一开,读者蜂拥而入
江西省图书馆凤凰洲馆
江西省图书馆少年儿童区
战争年代辗转各地 从“衙门式”图书馆到为群众服务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图书馆不可避免地饱受战争蹂躏。1930年,江西省立图书馆(江西省图书馆前身)的百花洲馆落成,然而这座新建的图书馆却被征用为“蒋介石南昌行营”,迟迟不能对外开放,为此图书只能搬至另一处。由于阅览条件太差,读者大大减少,图书馆也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随着战火蔓延,省立图书馆辗转各地,1945年底迁回南昌,后续才搬回重建的百花洲馆,不再颠沛流离。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政府迅速接管并改造了原有的江西省馆、九江馆、庐山馆、赣州馆及萍乡馆等公共图书馆。图书馆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从为少数官僚学者服务的衙门式图书馆,逐步改造成了为广大群众服务的社会主义新型图书馆,由此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彼时的江西省立图书馆加上了“人民”二字,更名为江西省立人民图书馆,经整顿后于1949年12月4日正式开馆。由于废除了那些限制工农兵群众来馆阅览的陈规陋习,读者借阅人数逐年上升。据统计,该馆1950年借阅数26.2万人次,借出图书4.1万册次;1952年借阅数34.8万人次,借出图书10.3万册次。
开架借阅流行 找书不再是体力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空前繁荣,报纸、杂志等犹如雨后春笋,极大地丰富了图书馆馆藏,广大读者的学习风气也日趋浓厚。为满足读者阅读需求,开架借阅的方式逐渐在图书馆之间流行起来,把图书直接摆在阅览室供读者自由借阅,如今已成为常态。
在未开架借阅前,找书是一件体力活。有着40年工作经验的江西省图书馆副研究馆员黎群芬告诉记者,当时读者要先从图书卡片目录柜中翻找小卡片,记下索书单并交给工作人员,由他们去“跑库”。“当时没有电梯,我们得跑到书库找书,书可能在最里面。一来一回,借本书可能得花上半个小时。来一个读者借书,我们就得跑一趟。”
随着时间的推移,馆舍狭小、破旧的问题日益突出,1993年3月,江西省图书馆百花洲馆闭馆,随后陆续搬迁至洪都北大道馆,基础设施得到提升,图书馆的自动化建设工程也随之启动。图书馆各业务环节得到简化,手工登记变电脑登记,借书证被借书卡取代,馆藏书目数据库建设初见雏形,借书效率也随之提升,借书环节渐渐不再需要工作人员参与。
给儿童提供阅览空间 成为江西文化新地标
1999年3月,南昌一名7岁的小朋友致信时任江西省省长舒圣佑,反映寒假期间母亲带他来省图书馆学习,可是馆内少儿图书很少,且不对少年儿童开放。信中说:“我多么希望省里的小朋友能有一个自己的图书阅览室!”没想到,舒圣佑收到信后,立马回了信,表扬他代表江西小朋友诉说心愿的举动,并在信上作了批示:“省文化厅的领导同志:看了这封信我很感动,请研究怎么解决呢?”当年5月29日,江西省图书馆少儿阅览室正式对外开放,面积约100平方米,购进少儿图书和图画书4225册,配备阅览桌椅40套,赶在“六一”前为全省小朋友送上了一份节日礼物。
为了给孩子们提供一个锻炼自我、展示才华的平台,江西省图书馆少儿部于2003年推出的“兰兰姐姐故事会”栏目一直持续至今,已成为读者活动的一个知名品牌。许多孩子性格由此变得活泼开朗,爱上了阅读。肖美兰是“兰兰姐姐故事会”的创始人,她告诉记者,如今活动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包括“一日图书馆管理员”“爱阅读成长课堂”等,“这都是为了引导孩子学会如何正确地阅读优秀图书,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氛围。”
2020年9月,江西省图书馆凤凰洲馆开馆,成为江西文化新地标。少儿阅览室的面积、设施等都得到大幅提升。该区占地3000平方米,虽然整体是大开间设计,但也按照各年龄段孩子的需求,划分了中小学借阅区、少儿悦动空间、童书启智园等区域,并且地面选用了静音材料,部分区域的桌椅进行了软包,人脸识别的无感借阅服务、VR试听体验区等高科技服务设备也一应俱全,为青少年带来更安全可靠的阅读体验。在图书馆,除阅读书籍外,还可以看一场展览、听一场讲座、欣赏一场演出……各式各样的精彩线下活动在这里举办,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记者手记
从百花洲畔的一座小楼到赣江之滨的巍巍广厦,省图书馆三建馆舍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公共图书馆事业蓬勃发展的缩影,也是江西社会不断向前迈进的生动见证。截至2021年,全省共建有公共图书馆114个,总藏书量3110.99万册,全省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实现全覆盖,“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加速布局。主城区和中心镇15分钟、一般村镇20分钟的“公共文化服务圈”初步建成,公共图书馆正成为一张张响亮的城市名片。
中国江西新闻网全媒体记者陈春伟/文
(图片由江西省图书馆提供)
- 1、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或“中国江西网”、“大江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江西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2、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XXX报]”或“中国江西网-XXX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江西日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XXX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江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