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江西网 | 论坛 | 博客 | 社区 |   新闻:0791-86849275 广告:86847125 手机报:86849913

一汪大渊归大海 千年焕章耀豫章


 大江网   2024-08-09 10:31:54 来源:江西日报 编辑:章峰 作者:吴志刚
[浏览字号: ]

      题记

      汪,水深而广:汪洋;又作量词:一汪湖水;又作姓:汪伦。渊,深潭;深池。“汪大渊”从字面意思来说,就是又大又深的水潭,至少是桃花潭级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一汪大水,终究要汇入无边大海。从他的姓名来看,就跟大海有着宿命之缘,后人还可以从他的字“焕章”,为他的出海找到思想根源。百川归海,焕章为故乡豫章带来足以绵延千年的荣光。

      2008年,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上的主旨演讲中,提到了“元代杰出的民间航海家汪大渊”。而中学历史课本里,汪大渊的名字熠熠生辉。

      我们用全球化的眼光再次审视他的那两次远行,会明白在大航海时代来临之前,中国人对这个蔚蓝色星球探索的广度,以及华夏文明攀登的高度。

    汪大渊塑像,目光所及,有家乡,也有诗和远方。

      烟涛微茫信难求

      汪大渊(约1311年-?),字焕章,江西南昌人,元代地理学家、航海家。他曾是最被低估的南昌“崽俚仔”之一。

      由于他作为民间旅行家,不举功名,所以正史中对他并没有详细的记载,就连他的出生纪年,也是不甚确定的“约1311年”,记者根据仅存手稿中的草蛇灰线推论如下:

      一是元代学者、诗人张翥(1287年—1368年)为汪大渊著作《岛夷志略》写的序言(张序),提到“西江汪君焕章,当弱冠,尝两附舶东西洋……”

      这里的“西江”,就是南昌。李商隐《赠司勋杜十三员外》里说“汉江远吊西江水,羊祜韦丹尽有碑”,指的是韦丹元和初(806年—814年)任洪州刺史,洪州首治南昌,故李商隐诗中“西江”指“南昌”,这可能是南昌又名“西江”的源头。

      张序中除了点出汪大渊的籍贯外,还指出他是“弱冠”之年开始远行的。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男子20岁时举行冠礼,并赐以字。必须注意的是,中国古代年岁记法为虚岁,“弱冠”对应现在的岁数是19岁。

      有了出海的年龄,再去考证当时的干支,对应公元纪年,就能反推汪大渊的出生年份了。在《岛夷志略》“大佛山”(今斯里兰卡西海岸,于首次出海当年到达)条目中,汪大渊写道:“至顺庚午冬十月十有二日,因卸帆于山下,是夜月明如昼……”这里出现了元文宗的年号“至顺”,干支“庚午”,还有季节、月份、日期“冬十月十有二日”,再通过天文学印证当地经纬度月相“月明如昼”,可推理出当天是公元1330年11月14日。减去“弱冠”19岁,可算出汪大渊大约出生于公元1311年。

      之所以是“约”,一是正史无载,亦无旁证,孤证不立;二是汪大渊出发之年确定了,但具体出发的日子失传(他有可能在年初乘东北季风从泉州经南海南下,至春夏到达东南亚,这时盛行西南季风,故盘桓于此,等待年尾东北风再次刮起,乘风向印度方向进发);三是他的虚岁“弱冠”是以年号干支纪年的,对应公历出生于年尾或是年头都有可能,而年尾年头也许分属两年。

      好在无论是张翥,还是元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吴鉴为《岛夷志》写的序言,都肯定了汪大渊是南昌人。

      吴鉴,字明之,福建闽清县人。至正九年(1349年),吴鉴寓居泉州(曾为清源郡),得到了当时的泉州监郡偰玉立的赏识,被聘为《清源续志》总纂,由此结识航海家汪大渊。至正九年十二月,吴鉴将汪大渊著述《岛夷志》附于《清源续志》之后,并为之作序:“唯豫章汪君焕章……足迹几半天下矣。”

      汪大渊自述道:“至正己丑冬,大渊过泉南,适监郡偰侯命三山吴鉴明之续《清源郡志》,顾以清源舶司所在,诸蕃辐辏之所,宜记录不鄙。谓余方知外事,属《岛夷志》附于郡志之后……”

      吴鉴可谓独具慧眼,对于《岛夷志》的传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清源续志》附录本成为《岛夷志》最早的刊行本,这个版本在何乔远编撰《闽书》之时,依然在泉州流传。

      一方水土一方人

      8月6日中午,烈日当空,记者来到南昌市青云谱施尧村,寻访汪大渊留在故里的痕迹。

      一般认为,汪大渊约于公元1311年(元至大四年)出生于施尧村汪家垄。

      汪姓主要源自夏王朝时期古诸侯汪罔。先秦时期,汪姓最初活动于浙江、河南、陕西、山西、山东地区。两汉至唐朝,汪姓主要的活动地区在皖、赣、浙、苏地区,已发展为当地的望族,故李白在安徽泾县“赠汪伦”。宋朝时期,安徽、江西两省集中了汪姓总人口的77%,故南昌出现“汪山土库”“汪家垄”等明星地名。

      一方水土一方人,从地理环境来看,施尧村位于赣江和抚河交汇处,向为赣抚平原水网地带,缘水而兴,舟楫航运盛行。

      施尧村得名有两种说法。其一,原名“施家峣”,峣是指地势较高的地方,东晋有施姓居住于此。其二,该村附近常有蛟龙出没且水患频繁,东晋许逊曾在此收服蛟龙治理水患,同时还为村民免费治病,使村民免受瘟疫之苦。村民都说许真君在村里施了恩惠,功德无量,将其与尧舜比肩,故将村子取名施尧村。

      对于水乡来说,无论是施家峣的“峣”,还是汪家垄的“垄”(田中高处),都是人们为了避免水淹之苦而择居的相对高地,这是水乡的孑遗,也是文字的暗示。当天,记者穿过刻有“汪大渊故里”的一块大牌坊,进入施尧村故地,仔细寻访,发现经过数百年的沧桑,无论是“峣”还是“垄”,都已化为平地失了踪迹。

      好在还有一座舨王庙,为汪大渊的人文脉络标下久远的注脚。

      施尧村正对抚河的地方曾建有三座舨王庙,据明、清《南昌县志》及早期《逍遥山·万寿宫》记载,东晋时期,施尧一带屡遭抚河水患。每至农历四月初八,河中便出现坛口(漩涡),有河妖作怪,黑浪滔天。某年河妖作怪时,有一条运石船偏要往前驶,船上立着三位手执利剑的押运官,分别姓曾、熊、傅,他们将船冲向坛口,一时间狂风大作,波浪汹涌。三位好汉在狂风恶浪中与河妖拼杀,为镇住河妖,三人与船皆沉入河底,再没上来。从此河面太平,行船顺利。为纪念为民除害的壮士,人们在施尧村修建了三座舨王庙。历经一千多年,三座舨王庙如今只剩下一座。

      村中老者说,每年农历五月初一,村民在抚河水域开展龙舟赛,起因就是为了祭祀三位勇士。当地民谚“东湖的鱼,西湖的虾,施尧的龙舟赛万家”,流传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舨者,船也;舨王,船王也。三位“舨王”应该是当年防汛抗洪捐躯的勇士,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逐渐神化。当然,“船王”背后的隐喻是,施尧村附近自古就是艨艟大舰的制造基地。

      “江到南关古渡头,旁分一曲入溪流。垂杨夹道三千户,绕郭连樯数万舟。”这是南宋时期本地诗人宗必经,在《南浦》一诗中所描述的赣江抚河交汇口(即施尧村南关口)一带航运业繁盛的景象。足见当地自然地理条件优越,水运业较为发达,是古代中国水上交通的良港和货运集散地。

      史料记载,自秦汉以来,南昌造船及配套行业较为发达,因盛产木材而历来是全国有名的内陆造船基地,更是江西“江、洪”(九江、南昌)二州两大造船基地之一。明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宝船”的营造,也有江西包括南昌工匠的贡献。

      青云谱民间还遗存一首排工号子《南昌城南掌故多》:

      南昌城南掌故多,将军渡口波连波;

      象湖源上风光好,施家尧去划龙舟;

      王老丞相来迎接,相府千金坐花楼;

      汪家垄住航海客,漂洋过海到夷洲!

      这首排工号子简直就是为汪大渊“量身定做”,但实际分析,其传唱的年代应不久远。一是“象湖”之名最早出现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版《南昌县志·卷首·圩堤图》,此时距汪大渊航海已过去四个多世纪。这个“象湖”属于抚河故道一部分岔流,后淤塞成湖,位于现今象湖新城一带,经过历代围垦,现已是楼盘林立;现在的象湖,是近代抚河治理(1958年,李渡焦石拦河大坝修建)之后,其西支故道部分河段(将军渡闸上游)筑堤拦水成库,新世纪经治理后湖形如象,遂沿用其上游旧名;二是最后两句看似“未卜先知”,实为“事后诸葛”,确是近代汪大渊名气渐显之后,文化人有意编撰。

      汪大渊出生在衣食无忧的商人家庭,自幼居住在当地最大的航运港口,成长于对外航运频繁的环境中,这些为少年汪大渊提供了远洋航海的信息基础和经济后盾。在舟楫文化和商旅文化的双重熏陶下,幼时的汪大渊不仅爱读书,还对司马迁《史记》中的《货殖列传》、周去非的《岭外代答》和赵汝适的《诸蕃志》格外痴迷,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漂洋过海、踏浪远行,吴鉴评价他“少负奇气,为司马子长之游”。

      从他的姓名来看,藏着终归大海的宿命,而他的字,则是对命运的互文,由此触摸到他出海的思想根源。“焕章”出自《论语·泰伯》“焕乎其有文章”,为颂扬尧治天下的功德之辞。意思是尧以无为天道治天下,天道无以名,只有功业文章,巍然焕然而已。这里的“文章”,是指经天纬地的事功。

      直挂云帆济沧海

      孔子身后,留下一声喟叹,“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这样的感叹,最易打动少年心。而元朝,恰是“道不行”的时代,他便响应孔子的号召,“大渊少年尝附舶以浮于海”。

      根据“男子二十冠而字”的传统,他正是在出海这一年取字“焕章”,表达要到海外建立灿烂功绩的豪迈,或许还有“光耀豫章”为故乡打call的另一层意思。

      带着老夫子的感叹,他从家门前的抚河登舟出发,舟行不远即转赣江南下,至赣州后沿贡水上溯,在武夷山前弃舟登岸,穿行于石城、瑞金入闽驿道,翻越武夷山脉后进入福建,遇水行舟,逢山走马,一路晓行夜宿,奔向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第一主港泉州。由此,一汪大渊归大海。

      汪大渊于至顺元年(1330年),首次从泉州搭乘商船出海远航,历经海南岛、占城、马六甲等地,到达印度次大陆、阿拉伯半岛,横渡地中海到摩洛哥——这是和汪大渊同时代的大旅行家伊本·白图泰的故乡,也许在丹吉尔港口的某一片海滩,他们留下的足迹曾经重叠,可惜不是同一个时间。有意思的是,伊本·白图泰在元顺帝至元六年(1346年,学界有争论)到达泉州,对汪大渊的起帆之地进行了一次回访。不过此间汪大渊也许在南昌闭门写书,也许在另外的行商旅途,要到三年后才能再次回到泉州,因此两位旅行大家在泉州没有形成交集。

      汪大渊从摩洛哥再回到埃及,出红海到索马里、莫桑比克,横渡印度洋回到斯里兰卡、苏门答腊、爪哇,经澳洲到加里曼丹、菲律宾返回泉州,回国时已是1334年的夏秋。

      四年多星辰大海的光阴,从太平洋到印度洋,再面朝大西洋,中间经历的惊涛骇浪与颠簸坎坷自不必说,出发时的弱冠少年,归来时已是须眉男儿。

      我们注意到,汪大渊的航海模式是“附舶”,也就是搭乘其他船主的船只,他并不曾拥有一艘海船。江右商帮的家族传统和航运港口的出生地,带给他经商头脑,还有勇于探索冒险的能量。分析《岛夷志略》的记载,他应该是带着伙计,租用海船的部分舱段,把江西丰富的瓷器、茶叶、丝绸贩卖到沿途各地,然后带回当地的特产,使自己的长途旅行得以持续。

      三年后,也就是至元三年(1337年)冬天,汪大渊再次从泉州出航,历经南洋群岛、阿拉伯海、波斯湾等地,于至元五年(1339年)夏秋之际,返航泉州。

      汪大渊再次出现在现存史料中,已经是十年之后。至元己丑(1349年)冬,他再一次来到泉州。这十年间,他可能一部分时间在商旅中度过,另一部分时间在南昌写书,记述自己山一程海一程的奇幻旅程。这也解释了,他和编撰《清源续志》的吴鉴相交之后,不久就能拿出《岛夷志》文稿。吴鉴在序言中还提到,汪大渊“其目所及,皆为书以记之。校之五年旧志,大有径庭矣”。可见汪大渊写了不止一本书,只是后来都散佚了。

      1350年,汪大渊回归故里南昌,将《岛夷志》节选为《岛夷志略》单本刊刻印行,由张翥作序,现存于世的版本,均为此版本。此后,他隐入尘烟,仿佛人间蒸发一般,因此有部分史料将他的生平定为公元1311年至1350年,照此推算,他39岁就英年早逝。

      这个结论未免武断。

      确实,进入1350年代之后,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南昌地区一度也沦为战场,朱元璋和陈友谅在洪州、鄱阳湖反复厮杀,施尧村也可能受到波及。不过,以汪大渊对世界和时局的了解,他完全可能隐居某地避难,从此不问世事。另外,在施尧村还流传一个说法,那就是汪大渊后来举家迁往泉州,随之泛舟海外,将华夏文明播撒四方。

      就当这是家乡人的善意吧。

      2012年,家乡人以汪大渊的字在施尧村附近命名了“焕章路”;2017年7月11日,汪大渊塑像在他出生地附近的抚河故道(现象湖风景区)岸边落成。8月7日,记者前往拜访时,只见他足踏宛如新月的航船,行驶在烟波浩渺的大海上,坚毅的目光所及,近处是家乡,远方是西洋。

      □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志刚 文/图

     



    新闻:0791-86849275  广告:86847125  手机报:86847093   
     相 关 新 闻
      中国江西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1、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或“中国江西网”、“大江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江西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2、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XXX报]”或“中国江西网-XXX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江西日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XXX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江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版权所有©中国江西新闻网    新闻:0791-86849275    广告:0791-86847125    手机报:0791-86847093    
      赣ICP备案:赣B2-2005034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赣B2--20120039    新出网证(赣)字06号
      网络视听许可:1407206号   文网文 [2009] 144号    赣演经字编号048
      主管: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  中共江西省委外宣办  江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  主办:江西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