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围屋妈妈”正在调解家庭矛盾。本报全媒体记者 蔡颖辉摄
“你不要听到一点传言就心慌发脾气,你要是对丈夫动不动发脾气,实际上是把他从你身边推开。”7月29日,记者走进龙南市“围屋妈妈”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工作室,看见“围屋妈妈”志愿者正在开解因家庭矛盾前来求助的李女士。
龙南市以其独特的围屋文化闻名遐迩,而今,在这片充满历史韵味的土地上,一支“围屋妈妈”志愿服务队,在龙南市委政法委和龙南市妇联的牵头指导下,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一股温暖力量。
家庭琐事、邻里纠纷,看似平凡小事,却关系着群众的家庭幸福。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么一起案例:80多岁的张奶奶因家庭矛盾,来到“围屋妈妈”服务站寻求帮助。张奶奶的女儿身体瘫痪,日常照护成为家庭的一大难题。张奶奶与女婿因看护方式、生活琐事等多次发生争执,家庭关系非常紧张。
面对这一棘手问题,“围屋妈妈”调解员迅速行动,深入社区,向居委会及周围人员和张奶奶的女婿详细了解情况。
“遇到此类问题,我们会利用自己生活中的经验,想些简单又管用的办法来帮他们解决问题。”“围屋妈妈”巾帼志愿者协会会长刘春秀说。调解员用了半年时间,前后进行了30余次调解。她们共情共理,让张奶奶和女婿充分表达诉求,引导双方换位思考,理解对方的难处。
经过不懈努力,在调解员的见证下,张奶奶与女婿达成了一致,张奶奶承诺不再过多干涉女婿照顾女儿的事宜,而女婿也同意请护工,并每天抽时间护理妻子。
“非常感谢‘围屋妈妈’,帮助我们解决了困扰已久的难题。”张奶奶的女婿陈先生激动地说,“现在家庭氛围好多了,妻子也得到了更好的照顾。”
高中生小雪(化名)在父母离婚后,与远嫁外地的母亲廖女士关系疏远。得知此事后,“围屋妈妈”主动上门,用点滴关怀滋润小雪的心田。“现在我打电话给孩子,孩子会接,也会主动与我联系沟通,太谢谢你们了。”廖女士感激地说,“‘围屋妈妈’不仅帮助我的孩子健康成长,也让我们母女之间的关系得到了修复。”
“围屋妈妈”巾帼志愿者团队作为龙南市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品牌,不仅解决了许多家庭的实际问题,更成为该市的一张亮丽名片。该服务队已覆盖全市107个社区(村),成员总数超过1700人。
“围屋妈妈”们还积极参与政策法规宣讲、父母课堂、普法宣传等活动,提高妇女群众的法治意识和维权能力。
“‘围屋妈妈’凭借女性独有的细腻情感与亲和力,洞察矛盾,调解纠纷,成为基层治理中的一道坚强防线。”龙南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钟思勇感慨道。“围屋妈妈”的身影遍布城乡,影响力日益增强。她们不仅是乡村社区的“情感纽带”和妇女群众的“守护者”,更是确保矛盾就地解决、维护社会平安稳定、风险有效控制的重要力量。今年以来,“围屋妈妈”志愿服务团队已化解矛盾纠纷50余起。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蔡颖辉
- 1、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或“中国江西网”、“大江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江西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2、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XXX报]”或“中国江西网-XXX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江西日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XXX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江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