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7年8月1日,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提到“南昌城头的枪声,像划破夜空的一道闪电,使中国人民在黑暗中看到了革命的希望,在逆境中看到了奋起的力量。”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时刻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1927年8月1日,南昌城的一声枪响,不仅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声惊雷,更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革命军队的伟大开端。
这一天,后来被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成为全体中国人民铭记的荣耀时刻。
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值此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大江网推出“八一”特别策划《天惊·江西》,深入挖掘那些不为人知的起义参加者故事,回眸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再现起义的惊心动魄,展现起义参加者的英勇无畏。
策划:江西省党史综合服务中心、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信息日报社
执行:大江网采访中心、视频中心、网端编辑部、信息日报总编室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全媒体记者沈冠楠 实习生黄世丽报道:8月1日,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举行“南昌起义参加者新增名录发布仪式”,公布了8位新增南昌起义参加者,至此,南昌起义参加者名录增至1186人。
新增的8人中,有中共早期党员,也有为国寻出路、投身大革命的热血青年;参加起义时,他们大多是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年龄最小的只有13岁;起义之后,他们随军离昌,命运各有不同,有的早早牺牲,有的则历经井冈山斗争、五次反“围剿”、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身经百战、九死一生,最终等来了新中国的诞生,并亲身参与社会主义建设,见到了先烈们,亦是他们自己,日夜期盼着的山河盛景。他们是如何被找到的?又有着怎样的经历?跟随记者脚步,追寻先辈故事。
他们为起义捐躯
今年8月1日,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迎来一次特殊的“归队”,南昌起义参加者新增名录公布,名录由此扩充至1186人。
新增的8位参与者中,有2位是在南昌起义中牺牲的烈士,分别是李铎吾和陈见飞。
藏在烈士档案里的另一名烈士
南昌起义参加者实际人数有2.3万人,留下名字的却仅有千余人。
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段弥足珍贵的历史。寻找南昌起义参加者名单,成为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几代人念兹在兹的事件。多年来,寻访团队通过广泛征集、发函查档、实地走访、研读史料、专家论证等多种方式,四处追寻这些英雄的名字。
然而,由于时间久远、人员离世以及档案资料缺失等因素,不少参加者往往仅有只言片语的记录,找寻难度大为增加。
最新增补的湖南醴陵籍烈士李铎吾,就是这种情况。
“最初发现这个名字,是在李万坚烈士的档案中。”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研究馆员、原陈列保管科科长肖燕燕告诉记者。2007年,李万坚被列入八一起义参加者名录。他是湖南醴陵人,黄埔军校一期生,南昌起义时,隶属国民革命军第20军第6团,奉命运送军备开赴广东,途中遇敌被俘,被杀害于抚州。
30余年后,李万坚的妻子递交了一份烈士申请书,写明了其夫遇害过程,一并呈交的还有当年的陪斩人汤正(镇)鸿出具的证明书。两份材料中,“李铎吾”的名字赫然在列。“两人是同乡,也是同时牺牲的,李铎吾当时是国民革命军20军第6团团部文书股股长。”肖燕燕说。
至此,李铎吾的身份已基本明了,但距离“上名录”,相关佐证的材料仍“差点意思”。为探寻更多信息,肖燕燕与湖南省醴陵市有关部门取得联系,终于在今年5月,在醴陵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协助下,找到了李铎吾本人的烈士档案,“拼图”的最后一片得以补全——李铎吾(1904-1927),湖南醴陵人,1924年参加革命。南昌起义时任国民革命军20军第6团团部文书股股长,在江西抚州浒湾被俘牺牲。
弃文从军,牺牲于海陆丰战役
新增名录中的另一名烈士陈见飞,来自贵州松桃,又名陈国龙,南昌起义时任国民革命军20军第1师第2团军需,1927年10月在海陆丰战役中牺牲,时年26岁。
贵州当地红色人物爱好者文炯永提供了这条线索。原来,陈见飞被列入了《松桃地方志》烈士名录,其上明确记载了烈士的姓名、家庭住地、牺牲时所在单位及职别、牺牲时间及地点等信息。随后,寻访团队顺藤摸瓜,又找到了松桃县于1998年出版的《松桃文史资料第11辑》,上面收录了陈见飞弟弟陈国昆的一篇文章《忆先兄陈见飞》。
据陈国昆在文章中所述,陈见飞世居松桃县蓼皋镇,家中经营糕点杂货及花纱桐油等业,1921年中学毕业后,在松桃小学担任教员,教授国文、音乐,1923年,随岳父外出从军,几经辗转进入贺龙所部、国民革命军独立第15师,即后来的国民革命军第20军。
南昌起义后,陈见飞随军南下。1927年10月,他所在的国民革命军20军第1师行军至沙河,遭广东军阀陈济棠突袭,陈见飞不幸牺牲,时年26岁。
- 1、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或“中国江西网”、“大江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江西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2、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XXX报]”或“中国江西网-XXX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江西日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XXX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江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