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江西网 | 论坛 | 博客 | 社区 |   新闻:0791-86849275 广告:86847125 手机报:86849913
大黄花虾脊兰从濒临灭绝到连续3年野外开花——

植物界“金丝猴”绝处逢生


 大江网   2024-04-16 10:28:39 来源:江西日报 编辑:黄文静 作者:李芳
[浏览字号: ]

    杨柏云教授(右二)正在给学生讲授大黄花虾脊兰的监测方法。

    大黄花虾脊兰

      3月中旬以来,南昌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杨柏云教授接连收到喜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被誉为植物界“金丝猴”的大黄花虾脊兰,经过他和团队9年的科研保育,已经连续3年在野生回归点自然开花,今年实现在省内的官山、井冈山、马头山,安徽的泾县,湖南的峎山和南岳树木园等地全部开花,用顽强的生命力向人们讲述着大自然的奥秘和科研保育的故事。

      拯救

      4月9日,记者跟随杨柏云教授的“知兰而行”团队来到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兰花谷。在幽静的山谷中,隐藏着不少兰花界的“大咖”,像春兰、寒兰、建兰等,最吸引人眼球的是一种花朵金黄色、形状如同虾尾的兰花。“这就是大黄花虾脊兰,2004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极危物种。2021年国家林草局统计其野外实际存量不足300株,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杨柏云介绍道。

      2015年,井冈山一名护林员给杨柏云发了一张照片。照片中,一株兰科植物开着明艳的黄色花朵,长着翠绿的椭圆叶片,亭亭玉立于密林之中。干了近30年兰花保育工作的杨柏云兴奋不已——这是我省境内首次发现大黄花虾脊兰的踪迹。

      “不知道它的生存状况如何,到底还有多少株?我们该如何保护它?”杨柏云连忙赶往井冈山将大黄花虾脊兰标本带回实验室,并成立了“知兰而行”科研团队,开始了大黄花虾脊兰的拯救工作。

      在野外,团队成员上山下河、翻山越岭,对野生大黄花虾脊兰的资源分布展开调查分析,探寻其濒危的原因。

      原来,大黄花虾脊兰的种子有胚率极低,再加上自然界为其有效传粉的昆虫缺失和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人类过度采挖等因素,导致其生存极危。

      找到了原因,团队就有了解题思路。在实验室里,经过数千次实验、耗时两年,团队终于攻克了大黄花虾脊兰的繁殖难题,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建立起国内首创的大黄花虾脊兰的快速繁殖体系以及共生培养体系。

      “再也不用担心大黄花虾脊兰消失了。”杨柏云欣慰地说。

      回归

      走进南昌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组培室,大黄花虾脊兰幼苗正在培养瓶中茁壮生长。

      成功繁育大黄花虾脊兰,只是保育工作的第一步。温室里的花朵能否在野外生存,才是关键考验。成千上万个密集排列在架子上的培养瓶,承载着该种群野外复壮的希望。

      2019年12月27日,实验室繁殖出来的大黄花虾脊兰小苗第一次在井冈山进行回归;2022年4月,回归的种苗首次在野外开花。到今年,实验室繁殖的大黄花虾脊兰植株已遍及井冈山、官山、马头山、九岭山、赣江源、阳际峰、金盆山等省内7个保护区和安徽省、湖南省的部分山区。

      从大黄花虾脊兰在野外发现,到实验室繁育,再到野外回归,这是一个用科学手段保护濒危植物的过程,其中有收获也有汗水。

      “我们在野外回归时,蚂蟥咬、蚊虫叮、车陷泥泞、路遇野猪、被岩壁划伤、与毒蛇对视等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团队科研人员罗火林回忆道,“有一次,井冈山山下的回归点突然被野猪冲破护栏,回归自然生境的小苗全部被踩烂。马头山的回归点也曾被草食动物饱餐一顿,几年的心血化为泡影。”

      尽管过程不易,但在团队不懈努力下,大黄花虾脊兰的回归点现在已达19个,总数2万余株,回归植株连续3年在野外开花,完成了其在自然界的自我更新,标志着这一物种的保育获得了阶段性成果。

      利用

      “杨教授,我今天监测大黄花虾脊兰的时候,拍到了一只蜜蜂科昆虫,您看,是不是给大黄花虾脊兰传粉的木蜂?”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方平福拿出手机拍摄的照片,请教杨柏云。自从“知兰而行”团队在保护区回归大黄花虾脊兰以来,方平福和同事们每次上山,都会监测这种植物的生长状况。

      “一个物种就是一个基因库。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是大自然中极为宝贵的基因资源,犹如潜在的‘绿色金矿’。”杨柏云说,做好保育的同时团队也做科普。每个大黄花虾脊兰回归点,团队都会对保护区工作人员和当地村民进行科普,培训技术队伍,希望有更多人共同守护这美丽的物种。

      “不止是大黄花虾脊兰,在‘知兰而行’团队的帮助下,兰花谷现在已有珍稀兰科植物21种,其中19种能正常开花。未来,我们希望打造一个知名的生态教育科普基地。”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正高级工程师王国兵说。

      “这半个月来,我和同学们一直在保护区开展钩距虾脊兰和无距虾脊兰的传粉生物学研究。我对兰科植物的传粉有了更深刻认识,今后也将继续从事濒危植物的保育工作。”团队研二学生方艺说,团队成立至今,每年都有5至6名研究生毕业后走上相应的工作岗位,继续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力量。

      产学研用融合,打通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利用的链条,实现“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这也是杨柏云带领团队努力的方向。“大黄花虾脊兰的回归保育是一项系统工作,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杨柏云表示,目前,“知兰而行”团队已经和省内3个风景名胜区开展合作,共同推动大黄花虾脊兰的规模化种植和商业化利用,让大黄花虾脊兰不仅摆脱濒危状态,还能成为山区农民名副其实的致富花。

      “我们希望通过努力,将大黄花虾脊兰打造成我国植物保育的一个经典案例,为讲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故事作出江西高校的贡献。”采访即将结束时,团队成员们如是说。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芳 文/图

     



    新闻:0791-86849275  广告:86847125  手机报:86847093   
     相 关 新 闻
      中国江西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1、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或“中国江西网”、“大江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江西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2、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XXX报]”或“中国江西网-XXX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江西日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XXX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江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版权所有©中国江西新闻网    新闻:0791-86849275    广告:0791-86847125    手机报:0791-86847093    
      赣ICP备案:赣B2-2005034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赣B2--20120039    新出网证(赣)字06号
      网络视听许可:1407206号   文网文 [2009] 144号    赣演经字编号048
      主管: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  中共江西省委外宣办  江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  主办:江西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