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江西网 | 论坛 | 博客 | 社区 |   新闻:0791-86849275 广告:86847125 手机报:86849913

儿童青少年如何使用电子产品?家长应该了解这些


 大江网   2024-04-01 11:06:00 来源:央广网 编辑:林毅龙 作者:
[浏览字号: ]

      央广网北京3月31日消息(记者宋雪)提到电子产品,很多家长都是又爱又恨。电子产品能让小孩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安静,起到“安抚奶嘴”的作用,但又面临着使用时间不受控制的风险,不少家庭经常会因为孩子玩电子产品过多而产生矛盾。对此,北京儿童医院精神科主治医师赵青给出了一些分析和建议。

      不同年龄阶段对电子产品的需求不同

      赵青认为,在幼儿园时期及以前,电子产品主要起到“安抚奶嘴”的作用,丰富的形式、有趣的内容可以吸引孩子,让他们暂时保持安静、不打扰环境中的其他成员。

      在小学阶段,孩子通过刷短视频获得一些有趣的知识,接触到现实生活中不常遇到的新鲜事情,还可以通过玩网络游戏获得短暂的精神兴奋、实现网络上的人际交往、成为朋友之间的谈资。

      而随着孩子心理成熟度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在中学阶段,网络游戏和短视频更多地承担了取悦心情、释放压力、逃避现实困难、建立虚拟社交的角色,也更容易让这一人群上瘾。

      电子产品对于儿童、青少年的危害

      赵青指出,电子产品对儿童、青少年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浪费时间,花费在电子产品上的时间过多,会减少孩子在现实世界中成长的机会。第二,影响心理健康,过度使用网络,与注意力下降、情绪问题、低自尊、人际关系不良、睡眠问题、亲子矛盾增加有关。第三,影响身体健康,过度使用网络可能威胁到视力和颈椎健康,让身体得不到充分锻炼。

      如何合理使用电子产品?

      电子产品就像双刃剑。“儿童青少年的自我约束力欠佳,家长应从娃娃抓起,对电子产品进行严格管控。不要等到中学时期,因为电子产品频发亲子矛盾、明显影响社交和学习的时候才来约束。”赵青表示,幼儿园及以前的幼童兴趣广泛、非常容易建立社交关系、注意力易转移,家长应尽量不主动提供获得电子产品的机会,如果孩子强烈要求玩电子产品,可以用他感兴趣的其他活动转移注意力,丰富孩子的日常生活,比如做手工、读绘本、户外活动等。

      “小学时期的孩子有自己的信息获取渠道,会主动寻找和使用电子产品,家长需要严格约束使用时间,可以探索多种方式,比如与孩子签订使用协议,在ipad‘设置-屏幕使用时间-APP限额’中合理安排打游戏和刷视频的时间,只有在规定的时间里才能发放电子产品,将电子产品作为完成任务的奖励等。”赵青强调,家长应严格遵守制定好的约定,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样才能对孩子起到有效的约束。

      小学时期,除了对电子产品严格管控,还需要重点做的是孩子的心理健康培养。赵青建议,可以让孩子在小学时期增加户外运动,当孩子习惯于运动,中学时期就可以通过运动释放情绪压力。小学低年级阶段,儿童还没有发展出维持固定友谊的能力,社交相对比较简单,家长需要创造机会让孩子进行同伴交往,有利于让儿童充分锻炼社交技巧、锻炼应对同伴质疑和嘲笑的能力、处理人际矛盾的能力。在高年级,需要发展出固定友谊的时候,孩子才会比较游刃有余,不至于过度敏感。

      对于小学时期的孩子,家长可以多多培养兴趣爱好,培养孩子的自尊和成就感,不要过度要求、指责、打压、辱骂、贴标签,可以鼓励小进步、协助制定计划、适当表达对孩子的欣赏等,帮助孩子体会到按时完成计划或克服困难时的成就感。

      “中学时期,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让电子产品的使用更可控。孩子有荣辱感,有明确的目标,和执行计划的能力,有释放不良情绪的方法,社交不过度敏感,有自信和确定感,对生活有热情和驱动力。这些素质都有利于促进孩子的自我约束力,防止电子产品上瘾。”赵青强调,防控电子产品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不要等到孩子已经上瘾、影响到学习和健康,才去施加管控。

     



    新闻:0791-86849275  广告:86847125  手机报:86847093   
     相 关 新 闻
      中国江西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1、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或“中国江西网”、“大江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江西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2、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XXX报]”或“中国江西网-XXX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江西日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XXX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江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版权所有©中国江西新闻网    新闻:0791-86849275    广告:0791-86847125    手机报:0791-86847093    
      赣ICP备案:赣B2-2005034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赣B2--20120039    新出网证(赣)字06号
      网络视听许可:1407206号   文网文 [2009] 144号    赣演经字编号048
      主管: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  中共江西省委外宣办  江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  主办:江西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