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江西网 | 论坛 | 博客 | 社区 |   新闻:0791-86849275 广告:86847125 手机报:86849913

《2023数字生态就业创业发展报告》发布


 大江网   2023-05-26 20:13:20 来源:大江网 编辑:王恬 作者:佚名
[浏览字号: ]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5月25日,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课题组发布《2023数字生态青年就业创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对当前青年在数字平台的就业创业图景进行全面分析。报告认为,数字平台及其构建的数字生态在稳就业促就业、就业结构调整和数字化转型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得益于中国人口的高质量发展基础,数字生态兴旺蓬勃,对数字生态来说“人口红利”没有消失,“人才红利”方兴未艾。

      就业收入机会超5000万个,青年占比超过50%

      近年来,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催生出多个数字生态,这些数字平台凭借网络普及推广、数字技术助力、进入门槛较低、从业条件便利等优势,吸纳大量劳动者进入就业创业,产生了就业创业的集聚效应。

      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青年群体,在数字平台就业中成为一股中坚力量。《报告》称,在微信数字生态的从业人员中,35岁以下青年人的就业比例在56.8%左右。其中,在小程序开发者和小程序服务商从业人员中,青年占比更是高达73.4%和67.1%。青年人才已成为引领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

      在被调研人群中,不少青年都身兼多“职”。如曾经靠“一朵云”在视频号平台上爆火的赵东晓,原本是理工科出身,曾在互联网公司担任客户端工程师,同时也是摇滚乐队的鼓手和国家武术二级运动员,2022年8月,他在视频号发布手工制作一朵云做宠物的视频,3天涨粉46万。之后,他创立了自己的创意工作室,开始了全职短视频创作的职业生涯。

      青年在数字生态的活跃,一方面彰显了年轻人对于新鲜事物接受程度高、学习能力强,另一方面也呈现出当代青年技能多元化、善于寻求灵活就业的特点。

      同时,《报告》也显示,2022年,由微信公众号、小程序、视频号、微信支付、企业微信等构成的数字生态,共催生就业收入机会达到5017.3万个,较上年增长8.6%。其中,视频号衍生的就业收入机会达到1894万个,同比增长41.2%;小程序衍生的就业收入机会达到1163万个,同比增长38.5%。

      技术推动新职业涌现,近三成青年愿长期投身数字行业

      受到技术变革和产品迭代的推动,近年来,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催生出新业态、新职业、新工种,直播带货、小程序开发者、私域运营、内容创作等新兴岗位持续涌现。

      数字生态在催生就业收入机会的同时,也为青年创业带动就业降低门槛、带来发展机会。《报告》显示,70.4%的青年创业项目中员工都是青年人。而青年对于数字生态的职业认可度也较高,《报告》显示,65%认为数字经济发展充满机遇,48.6%的人认为数字就业是未来主流。其中,超过60%的兼职从业者有转向全职数字就业的打算,近30%的从业者愿意将当前从事的工作作为终身职业。

      可以说,数字生态职业能够得到青年青睐,主因是数字化职业具有灵活性,这种灵活性也促进了城乡之间的流动性。《报告》显示,青年人认为数字化职业的优势在于“时间自由、自我实现、地点灵活”,而出身非城镇的青年从业者占比过半,目前却有超过90%在城镇工作。

      数字生态带来的就业人潮流动性是双向的,当前带着数字技能回乡创业、助力家乡致富的青年也越来越多。视频号创作者、90后创业青年刘泽华,在广州、深圳等地工作一段时间后,回到家乡化州市高垌仔村成立了一家集水果种植、销售、电商知识培训等一体化的“新农人”专业合作社,截至目前,合作社已吸纳社员140余户,合作社村民的人均收入达到过去的三倍。

      数字化打破信息不对称,提升灵活就业保障

      由于数字化的应用能够极大程度打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实现信息的透明化、畅通化,因此数字平台也在探索如何使用数字化的方式,来解决数字化就业中出现的问题,如灵活就业保障、职业技能学习等。

      不久前,杭州、嘉善等多地上线运营了零工小程序,帮助求职者极大程度地打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截至目前,累计实现就业11817人次。与此同时,这些小程序采用了“微工卡”的方式提供就业保障,作为微信支付推出的数字化解决方案,该工具覆盖了盖“入职-打卡-签约-投保-领薪”全流程,能够为每位求职者提供酬劳秒到账、日结保险、线上签约等服务。

      数字化职业技能重视创新,数字技能学习需再升级

      数字化除了保障就业问题外,数字职业技能的培养也是当下青年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报告》显示,67.2%的青年微信生态从业者认为,创新想法和创意在数字化职业技能中尤为重要。但与之形成对比,绝大多数青年人是通过自学(78.1%)及职业教育平台(48.2%)弥补数字技能不足,数字技能获取渠道不足是从业者面临的主要困难。

      虽然面临一些困难,但在实际调研中,发现数字化平台上的很多博主乐于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与技能。来自江西的“英子同学”,同时运营着公众号、图文、视频等内容。在旅行了两万五千里,产出了3000多张图片,从绵延不绝的山脉到浩浩荡荡的江海,从人迹罕至的秘境到烟火十足的小店,走过了15个城市、30个乡村后,她坦言做旅游博主三年,收获及奖赏肯定比之前5年的创业要多。稳定下来后,她也善于分享自己做旅游博主的心得,传授给大家做好一个旅行博主,需要哪些技能和元素,帮助一些初学者得到技能上的提升。

      除了数字化平台上一些创作者的主动分享,数字平台也尝试为更多青年提供技能的培训。微信依托数字化能力打造了“好看乡村”和“百县千村万人助农直播”计划等,助力全国县域和乡村地区创新创业。企业微信官方推出首个“私域专业”的专业人才认证私域增长师,致力于培育一批能够为企业提供增长咨询和私域服务,帮助企业实现数字化增长的专业人才。

      但这种点状的数字技能知识培养还不足够解决实际就业问题,《报告》中建议,要在教育体系中增设数字素养与技能相关专业、课程、配套读物及实践活动,完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建立健全数字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积极开发数字技能培训项目,增加专项培训补贴,加大对数字技能培训支持的力度。

      中国有近9亿劳动力,每年新增劳动力都超过1500万,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超过2.4亿。在数字生态之中,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的现代化人力资源,正在加速推进诸多行业的现代化过程。乘着人口高质量发展的东风,数字生态“人口红利”没有消失,“人才红利”正在形成,经济发展动力强劲。

     



    新闻:0791-86849275  广告:86847125  手机报:86847093   
     相 关 新 闻
      中国江西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1、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或“中国江西网”、“大江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江西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2、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XXX报]”或“中国江西网-XXX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江西日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XXX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江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版权所有©中国江西新闻网    新闻:0791-86849275    广告:0791-86847125    手机报:0791-86847093    
      赣ICP备案:赣B2-2005034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赣B2--20120039    新出网证(赣)字06号
      网络视听许可:1407206号   文网文 [2009] 144号    赣演经字编号048
      主管: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  中共江西省委外宣办  江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  主办:江西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