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江西网 | 论坛 | 博客 | 社区 |   新闻:0791-86849275 广告:86847125 手机报:86849913

“鸟中熊猫”中华秋沙鸭在江西


 大江网   2023-05-15 11:12:00 来源: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 编辑:陈力 作者:肖彬莉
[浏览字号: ]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全媒体记者肖彬莉报道:“嘴长而窄,呈红色状;鼻孔位于嘴峰中部,双羽冠长而明显;两胁羽毛上具有黑色鳞纹”,这些都是对中华秋沙鸭的描写。中华秋沙鸭是鸟不是鸭,是第三纪冰川孑遗的古老物种,已繁衍生息1000多万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濒危物种,同时也是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首次在弋阳发现,历经二十年范围扩大数量翻番

      中华秋沙鸭对生存环境要求严格,清澈的河流、丰富的鱼类资源、有树洞的树木,三者不可缺一。在我国,中华秋沙鸭主要集中在东北部的森林河流中繁殖,每年11月至次年3月在长江流域越冬。

      1999年冬,江西首次在弋阳发现了中华秋沙鸭的行踪,数量100余只。而后随着江西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适宜中华秋沙鸭生存的环境范围进一步扩大,秋沙鸭又向龙虎山、婺源进军。“数量一直稳定在200只左右,广泛分布于弋阳县、婺源县、修水县、龙虎山等地。根据近期调查数据显示,我省中华秋沙鸭数量增长至230只左右”,江西省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副主任王向峰讲道,“从发现时的100余只,稳步增长到200余只,分布范围从弋阳县,扩散到婺源县、修水县、龙虎山等地。中华秋沙鸭的数量增长、种群扩散,是江西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一个小小缩影。”

      从鄱阳湖到五河流域,锚重点多手段守护秋沙鸭

      为切实掌握省内越冬水鸟种群数量和动态变化,从1998年开始,江西在全国范围内率先组织开展了鄱阳湖越冬水鸟同步调查工作,这一调查至今已累计开展24年,越冬水鸟同步调查范围从鄱阳湖区扩大到五河流域。

      2013年以来,江西先后两次修订《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突出对候鸟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同时,将“野生动物保护”纳入全省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评价,及平安建设、林长制、河湖长制等考核指标体系,有效压实地方责任。依托林长制“一长两员”,综合运用巡护排查、视频监控、无人机等多种手段,锚定重点时期重点区域,加大巡护力度。

      “以前是靠望远镜人工检测,只能远远地望一眼,现在科技进步了,我们可以通过安装监控探头、红外线相机对秋沙鸭进行多角度长期监测,守护秋沙鸭更方便了,效率也更高了。”王向峰说道。

      公众如何保护秋沙鸭?应尽量减少人为干扰

      近些年出现了许多游客给秋沙鸭喂食的现象,“但是从专业的角度来说,这是在破坏自然规律。”王向峰表示,“动物有觅食的本能,饿了自己会去找食物,人类并不需要做太多事情,应该尽量减少人为干扰。”食物对于动物有着天然的诱惑,只要一直投喂,它可以一直吃下去。不断投食只会让秋沙鸭飞不动被迫离开“大部队”,留在江西,然后等待死亡。

      除此以外,若在日常生活中若发现危害中华秋沙鸭的违法行为,可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若发现受伤中华秋沙鸭,可及时联系当地林业主管部门进行救治。他呼吁、鼓励热心公众加入到爱鸟护鸟志愿者队伍中来,积极从自我做起,拒绝野味,与包括中华秋沙鸭在内的野生动物保持距离;遇到捕杀、伤害野生动物的行为,要积极劝阻并报告有关部门;爱护自然环境,不随意捣毁鸟巢、掏取鸟蛋,不驱赶、不捕杀鸟类,为鸟类等野生动物创造一个宁静和谐的生存环境。

     



    新闻:0791-86849275  广告:86847125  手机报:86847093   
     相 关 新 闻
      中国江西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1、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或“中国江西网”、“大江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江西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2、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XXX报]”或“中国江西网-XXX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江西日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XXX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江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版权所有©中国江西新闻网    新闻:0791-86849275    广告:0791-86847125    手机报:0791-86847093    
      赣ICP备案:赣B2-2005034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赣B2--20120039    新出网证(赣)字06号
      网络视听许可:1407206号   文网文 [2009] 144号    赣演经字编号048
      主管: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  中共江西省委外宣办  江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  主办:江西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