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江西网 | 论坛 | 博客 | 社区 |   新闻:0791-86849275 广告:86847125 手机报:86849913

他上了个假大学,却逆袭成功


 大江网   2023-04-12 12:25:26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欧阳百惠 作者:
[浏览字号: ]

      萧博(化名)上了个假大学。学校只有两栋楼,六七十个同学,课上教授的是高中知识,“一点都不像大学的气氛,感觉比高中还小。”

    ??来自某中部省份的萧博在2017年的高考中失利,离本科线差了几分,他想复读,却赶上了下一届高考课程改革,复读班为了升学的比例不愿接收他。

    ??正难过时,萧博的家长接到了一个招生老师的电话,自称某名牌大学招收预科班,可以“先上车,后补票”,通过学校内部组织的考试就能“升入”该重点大学,只不过学费要10万元。

    ??家人为他报了名。来到学校以后,萧博隐隐感到不太靠谱。那年年底,他想报名英语四级考试,却怎么都不成功。按照高中同学的指点,他试着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学信网)上查找自己的学籍信息。结果并没有。

    ??他更加怀疑学校的真假,面对疑问,学校负责人搪塞他,这是个预科班,最后的考试通过才能成为那所名校的正式学生。

    ??萧博开始在网上查“过来人”的经验帖。他发现,媒体曾报道过,一些不法分子假借“预科生”名义进行招生,实际上相当于高考复习班,考生根本未取得录取资格,需要在下一年参加普通高考或者成人高考被录取后才能获得学籍。

    ??“赌这个班的真实性跟赌博没有什么区别,不如及时止损。”他申请了退学,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和法律知识,只能“死缠烂打”,学校负责人退还了1万多元。

    ??萧博成长在一个单亲家庭,他担心,这次上当让家人自责,就向家里隐瞒了这个消息。

    ??这个当时只有18岁的男孩,只想去一个陌生的城市,避免遇到熟人。2018年年初,他来到了北京。

    ??地铁上,萧博打电话的口音吸引了一位同乡。这位同乡是一个大专毕业生,那时刚考上公务员,他热情地邀请萧博去接替他的职位,去北京一所985高校图书馆里的咖啡馆打工。

    ??“感觉他是非常厉害的人,也很激励我。”萧博答应下来,他下定决心,要改变自己的命运。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萧博了解到的一条道路。“我们国家的教育制度,始终会给一个想读书的人读书的机会,尽量弥补你和别人的差距。”

    ??就这样,他下定决心迈入北京市教育考试院的大门。这天是2018年3月17日,北京结束了145天的无降水记录,迎来初雪。但一切喜悦都与萧博无关。来这里进行自考现场确认的人流里,大都是三四十岁的成熟面孔,只有几个看上去像是自己的同龄人,萧博心里又难受又迷茫。

    ??对萧博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多个辅导机构的数据显示,自学考试的通过率仅有10%左右,多数人没有坚持下来。而他为自己制订了更高的目标——5年内通过自考拿到本科学历、通过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以下简称“法考”)并考上研究生。后两者的难度甚至更胜一筹。

    ??像种子一样默默生长

    ??之所以报考法学专业,萧博的原始动力就来自这次被骗,“不懂法没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但这个选择并不容易。法学的知识体系庞大而繁杂,他需要一边工作,一边在两年内完成法理学、刑法学、民法学等16门课程的学习,每半年通过4门课程的统一考试。想要最终获得学士学位,还要通过论文答辩,并在此之前取得专科学历。为此,他还参加了成人高考,同时进行法律文秘专业的函授大专的学习。

    ??萧博工作的咖啡馆并不大,藏身于一所985高校的图书馆,只有十几张卡座。老板感动于他的努力,同意他把仓库收拾出一个3平方米左右的小隔间,支起一张折叠床,解决了他的住宿问题。除去吃饭,他一月能省下四五千元。

    ??尽管每天要待在咖啡馆15个小时,他能从中攒出4个多小时的碎片学习时间。

    ??时间久了,常来咖啡馆的学生都知道这里有一个在准备自考的店员。

    ??在和他们的交流中,萧博感受着大学生活的不同。与普通高校里的期末考试不一样,自考的成绩不包含“平时分”。试卷则来自题库的抽题组卷,也不会有老师划重点、给PPT,题目很有可能出自书本的犄角旮旯,这就要求他在半年内要对一本书的知识点全方位掌握。平时的学习中有疑问,他也无法找老师请教,只能在网上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检索梳理,自己探寻问题的答案。

    ??图书馆每晚10点闭馆,萧博9点半就赶着把店里收拾好,打扫干净操作间,早早睡觉。第二天凌晨3点多起床,坐在店里开始一天的学习。偌大的图书馆只有一盏台灯亮着,走路有巨大的回声,“寂寥无人的感觉,会让人感到绝望和落寞。”

    ??每当压力累积到一定程度,他就逼自己放下书,到操场上撒欢。一边跑步,一边在空中挥舞手臂,像打拳击一样,“旁边人看我像在发疯。”畅快地发泄完,他再回去继续复习。

    ??萧博还要瞒着家人,不让他们担忧。“告诉了他们,也不可能改变现在的处境对不对?”萧博反问,“不如让自己埋在黑暗的土壤下面,像一颗种子一样默默地生根发芽,最终长成一个参天大树。”

      “世界上的另一个我”

    ??萧博也总有坚持不下去的时候,2019年年底的一个凌晨,他看到了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罗翔在法考培训中的一段话。

    ??罗翔讲述了辅导司法考试的一个学生孙志(化名)的经历:高考没考好,被人骗了,有人跟他说,你只要交钱,就可以先上车后补票。后来他进入一个学校读书,有学生证、饭卡、学生宿舍,4年后也有毕业证,但最后发现毕业证是假的。这个考生考上研究生、通过法考后,因为毕业证是假的,都作废了。

    ??萧博内心只感觉:“这就是世界上的另一个我啊!”

    ??故事的结局是,孙志用一年半的时间通过了本科自考,又重新参加法考,通过了,又再次考上了研究生。

    ??2020年3月,已经参加工作的孙志也看到了这段视频,“感觉说的应该是我”。他给罗翔写邮件,感谢他曾告诉自己,经历一些挫折是为了更好地体会人生的意义。

    ??罗翔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事实上,孙志仅考研就参加了3次。第一次因为毕业证的问题成绩作废。2016年,他第二次考研,结果进入复试后,他被学校告知,他的自考还没有取得本科毕业证,属于同等学力考生。而该专业并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他的复试资格也随之被取消。在寻找调剂院校的过程中,罗翔给了他一些帮助和指导。

    ??孙志选择再战一次,2017年,他终于考上了一所985高校。

    ??萧博感到,这段视频像一束光打到了自己的世界里。

    ??事实上,他的身边从来不乏奚落和嘲讽。有的人觉得,只为了一张自考本科的文凭,他没必要选择这么难的专业,根本来不及考完;有的人嘲笑他,正儿八经学了4年的本科生都不一定能考过法考,他“净想美事”。

    ??将希望传递

    ??2020年年初,萧博陆续通过了自考课程的考试,回了老家,又投入到法考的备考中。根据法考的改革方案,他幸运地成为了最后一届有资格报名法考的自考生。

    ??这是难度更大的一门考试,有报道称,其通过率在10%左右。每天晚上6点,萧博骑着电动车出门,送外卖到晚上10点,以满足自己吃饭和购买学习资料的开销。回家睡到3点继续起来复习。

    ??他坚信勤能补拙。除了听课,萧博每天要做100多道习题,把错误的题目总结出来,放在一个文档里。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做了1.8万道选择题,记了4个错题本。

    ??2021年,他一次性通过了法考,他还特意去当年那所“假大学”看了看,那里早已人去楼空。学校旁便利店的老板告诉萧博,他退学半年后,学校就被勒令关停,负责人也被警方带走。

    ??他去年报考了一所985大学的全日制法律硕士。今年3月,他进入了复试。自考本科的学历让他在考生中颇为显眼。有老师特意问起这一点。“我就如实说出来,不去掩盖什么。”讲述过程中,复试的老师们会时不时点头,在他们的微笑和目光中,萧博读出了善意和期许。

    ??3月31日,长期的焦虑和学习养成的作息习惯让萧博在凌晨3点半醒来,在这个于他有特殊意义的时刻,打开了那所高校的网页。萧博的名字出现在拟录取名单上。屏幕前,泪水已经铺满了萧博的脸。他的“五年计划”终于完成。

    ??回想自己一路以来的经历,他花了半个多小时,用手机一字一句地打了一段近700字的留言,发送给了自己的“网课老师”罗翔。

    ??“2023年,草薰风暖,少年昂首阔步走向未来。学生也将做一束光,更愿意做萤火,将希望传递。”萧博这样写道。

    ??3月31日早上6点51分,罗翔将萧博的留言转发在自己的公众号“罗翔说刑法”上,此后的几天时间里,3万多人为他的故事点赞。

    ??“包括自己在内,人生难免灰心沮丧,所以我们需要彼此鼓励,彼此祝福。”罗翔说。(记者刘言)

     



    新闻:0791-86849275  广告:86847125  手机报:86847093   
     相 关 新 闻
      中国江西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1、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或“中国江西网”、“大江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江西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2、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XXX报]”或“中国江西网-XXX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江西日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XXX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江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版权所有©中国江西新闻网    新闻:0791-86849275    广告:0791-86847125    手机报:0791-86847093    
      赣ICP备案:赣B2-2005034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赣B2--20120039    新出网证(赣)字06号
      网络视听许可:1407206号   文网文 [2009] 144号    赣演经字编号048
      主管: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  中共江西省委外宣办  江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  主办:江西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