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江西网 | 论坛 | 博客 | 社区 |   新闻:0791-86849275 广告:86847125 手机报:86849913

国产科幻电影首次明确出现科学顾问角色


 大江网   2022-08-26 10:27:01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编辑:黎萍 作者:
[浏览字号: ]

      正在热播的暑期档电影《独行月球》中,独孤月在绝望时从月球遥望地球,星星点点的手电筒灯光汇聚成“你不是(一个)人”字样。有网友认为该情节“太不科学”,影片的含“科”量引起热议。

    电影《独行月球》片尾的演职员表中首次出现科学顾问角色和科学支持机构名称

      “其实这些问题,我们早已讨论过多轮。”《独行月球》科学顾问、中国科普作协科影融合专委会常务副主任林育智笑道,“用光传递信息是科学的思维方式,而用光摆出一行字,则是科幻喜剧的手法。”在片尾的演职员表中,科学顾问、科学支持机构等专业人员和组织拥有了独立的一屏,这是我国科幻电影首次明确出现科学顾问角色。

      “抠细节”贯穿制作全程

      在三年半前,科学顾问就参与到《独行月球》的创作。通过朋友介绍,航天从业者李铎“入了伙”,尝试用航天人的思路帮主人公摆脱困境。“抠细节”是科学顾问和导演团队的共识。“做科幻电影,科学地基要打扎实”,导演张吃鱼说。

      但最初,讨论经常“跑偏”成技术论证会,忙于探讨参数怎样计算。不过论起给剧本“挑刺”,来自火箭工程师、天文学家的“吐槽”自然更精准。“我们甚至有个比网友所列长得多的‘bug清单’。”林育智说,所幸团队很快达成共识——这是一部科幻喜剧而非科教片。

    第一次《独行月球》科学顾问团会

      “独孤月追火箭的剧情整体时长9分半,如果严格按真空环境不能传声来制作,观众就要看‘默片’了。”张吃鱼笑道,“爆炸时月球基地内有空气,火花触及真空环境后立刻熄灭,爆炸声音也增加了低频部分,这些细节都考虑到了。”

      因此,片中“科学彩蛋”不少。火箭发射效果基于真实火箭参数制作;月球车电力不足时,车厢温度下降速度也有严谨的数据模拟。直到上映前,审片专家仍在输出,提出地球周围小行星带不应是悬臂状,月球车只可能是电能或核能驱动,不会有引擎声,特效团队加班加点作了更正。

      灵活艺术处理科学问题,是科幻创作中的妥协与平衡,“科学归科学,艺术归艺术”是科学顾问的一致观点。而在遐想未来时,科学顾问的“脑洞”一点也不小,对地月间无延迟通话还专门作了量子通讯、太赫兹通讯等科学设定尝试。

      在科学和影视间修路架桥

      2017年,中国科协就启动了科影融合调研项目。在接触科幻影视团队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很多团队在寻找科学支持时,面临“不知道该进哪个楼、敲哪个门、找哪位老师”的困境。面对海量资料,如何去伪存真也十分困难。

    《独行月球》月球车

      在《独行月球》科学顾问、中国科普作协科影融合专委会副主任王姝看来,《独行月球》是科影融合的第一个“样板间”,“我们在科学和影视之间修路架桥,这部片子就是这条路上跑通的第一辆车。”

      科学顾问绝不只是“动动嘴”,而要深度全程参与作品的生命周期。林育智说,这既需要科学顾问的付出,也要行业逐步认可接纳,经过反复磨合,科学顾问才首次亮相《独行月球》剧组。期间,很多科学家、科学支持机构也提供了智力资源。

      “当然,科学家只是科学顾问群体的一部分,还有一类‘跨界顾问’。”林育智解释道,这是一群受过专业科学训练且在影视界有相关工作经验,能自发与专家磋商并整合科学信息,再转化为影视语言的人士,“影视与科学‘双语’都要精通。”

      观众愿意“挑刺”是好事

      王姝认为,电影拥有最广泛的观众群体和影响公众的巨大潜力,科影融合的目标之一便是促成大量包含科学元素的优秀影视作品,用有视觉冲击力、感染力的镜头语言,把科研领域的成果和创想带到观众面前。随着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不断提升,国内科幻电影的观影人群也在壮大,“没有科学基础作支撑的科幻片,观众只会越来越‘不买账’。”

    《独行月球》科学顾问团队部分成员合影

      “好的科幻电影就像是造梦师,解放我们的好奇心。”林育智感慨道,“哪怕大家是在给电影‘挑刺’,我们都特别开心。在你拿起放大镜认真揣摩细节时,就已经走在科学探索的路上了。”

      我国未来将持续开展深空探测计划、组建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曾经的“科幻”已走向现实。如果后续有机会,李铎仍会毫不犹豫地加入科学顾问团队,这是他实现工作中天马行空遐想的契机。张吃鱼也表示,如果未来继续执导科幻题材电影,他仍会邀请科学顾问参与。

      林育智透露,《流浪地球2》已定档明年春节,影片创作和制作过程共邀请了几十位科学家参与,一些专家在项目初期就受邀加入。科幻巨著《三体》影视化项目,同样有二十余位科学顾问的深度参与。“《独行月球》只是科学顾问的‘首秀’,接下来的作品同样值得期待。”(记者刘苏雅)

     



    新闻:0791-86849275  广告:86847125  手机报:86847093   
     相 关 新 闻
      中国江西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1、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或“中国江西网”、“大江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江西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2、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XXX报]”或“中国江西网-XXX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江西日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XXX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江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版权所有©中国江西新闻网    新闻:0791-86849275    广告:0791-86847125    手机报:0791-86847093    
      赣ICP备案:赣B2-2005034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赣B2--20120039    新出网证(赣)字06号
      网络视听许可:1407206号   文网文 [2009] 144号    赣演经字编号048
      主管: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  中共江西省委外宣办  江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  主办:江西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