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哲 许 斌 本报记者 杨建智
隆冬时节,万安县沙坪镇长桥村“渔趣”佩溪乡村旅游点游人如织,依托独具特色的渔村文化和优美的山水景观,由当地开发的渔趣体验、民俗表演、农家乐等旅游项目,吸引了上万名游客前来打卡游玩。从省级贫困村,到远近闻名的“网红村”,长桥村的“逆袭”,凸显的是万安县以乡村旅游带动农村脱贫、推动乡村振兴的特色发展之路。
2018年7月,万安县正式脱贫退出。但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两年多来,该县下足绣花功夫,通过全力推进产业振兴、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创新贫困人口管理等举措,用心、用功、用情书写脱贫攻坚“后半篇文章”,以高质量的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用心谋划产业,持续增收有保障
“只要自己有想法、多努力,就不愁生活不会好起来。”展望未来的生活,窑头镇横塘村村民陈爱连信心十足。2016年,凭借种植脐橙的收入,陈爱连实现了脱贫,但她并没有停下奋斗的脚步。2020年,她家扩种了6亩脐橙,养殖生猪30多头、肉牛1头,预计全年产业纯收入将超过4万元。
巩固脱贫成果、全面振兴乡村,产业发展至关重要。万安县根据当地土壤、气候及村情、民情等因素,精准施策,不断优化产业直补机制,按照“门槛更低、标准更高、覆盖面更广”原则,引导和扶持脱贫群众发展柑橘、油茶、毛竹林低改等长效产业,推进家禽家畜养殖、瓜果蔬菜种植等短周期产业。截至目前,已分四批次向934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自主发展产业奖补资金2069.89万元,全面激发了贫困户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同时,通过采取“1+N”发展模式,让新型经营主体、种养业致富带头人、村集体带动贫困户、边缘户和一般农户发展产业,建立互助、长效脱贫链接机制,积极落实消费扶贫政策,解决了贫困群众产业发展后顾之忧。
用功规划建设,乡村蝶变有颜值
在窑头镇八斗村采访,只见一列列高铁不时穿行在绿水青山间,与稻田、村庄共同勾勒出一幅美丽乡村的新画卷。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仅要让乡村美起来,更要让县、乡、村互动‘活’起来。”万安县委主要负责人告诉记者,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的整改提升,既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要靠广大基层干部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为此,在推进产业脱贫的同时,该县坚持全域化、精细化、系统化、长效化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累计实施新农村建设点2194个,提前实现了全县村庄整治全覆盖。精心打造了24个县级美丽乡村精品示范点,创建了4个美丽宜居乡镇,乡村的颜值与气质不断刷新,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提升。田北农民画村、花花世界观光园、“趣村”夏木塘、“渔趣”佩溪……一个个秀美精致的美丽乡村纷至沓来,成为万安县吸引外地游客的“新名片”。
用情创新管理,防止返贫有机制
“老石,最近身体状况如何?”宝山乡狮岩村党支部书记郑志兵像往常一样,来到贫困户石路明家走访。在县、乡、村的帮扶下,身患尿毒症、下肢瘫痪的老石通过在村里开设小店,于2019年脱贫,考虑到老石一家脱贫基础还不稳定,郑志兵始终牵挂着他。郑志兵告诉记者,近期村里将从村集体经营的脐橙种植基地中划出5亩给老石一家管理,防止出现返贫。
实施差异化、精准化帮扶措施,筑牢防止返贫致贫的防线。2020年9月,万安县创新推出贫困人口分类识别精准化、帮扶措施精细化、管理监测智慧化的“三化”动态管理模式,全面收集、评判全县农户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劳动能力状况、家庭年龄结构和致贫返贫风险,并搭建全县扶贫大数据智慧平台,实时动态采集农村人口特别是贫困户的各项数据,定期通过应急、民政、医保、保险等行业部门,导入返贫致贫高风险人群数据,进行综合研判,及时预警,并依托大数据平台,统一调度,开展精准帮扶服务。
- 1、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或“中国江西网”、“大江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江西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2、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XXX报]”或“中国江西网-XXX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江西日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XXX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江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