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恒贵 本报记者 陈化先
广昌县长桥乡上凡村,曾经是个“小伙往外跑、姑娘往外嫁”的小山村。村里山多地少,村民仅靠几亩薄田种粮。2015年,全村278户中,贫困户就多达59户,是贫困发生率较高的“十三五”贫困村。
穷则思变,变则通。2016年,上凡村确定了“支部引领、村社一体、合股经营”的发展思路,形成“公司+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成立了广昌县香花湾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把村里的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同时,由村民投票选举产生了合作社理事会成员,村“两委”班子成员实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形成“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合作社经营模式。
合作社从试种黄花梨入手,提出“建千亩果园场、向山上要效益”的设想,经过数年努力,上凡村黄花梨种植面积达到上千亩,年产梨55万公斤,年总产值达360万元,村民年人均增收近2000元。
山上有梨,田里还可以种烟叶,棚里可以培育茶薪菇。紧接着,上凡村引进白莲、花卉、苗木等种植产业,村民脱贫致富的路越走越宽。
因病因灾致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程香男在党员干部的帮助下,2017年种植了5万筒茶薪菇,当年就还清了债务、脱了贫。2018年,程香男的茶薪菇种植面积从上年的8万筒扩大到了13万筒,增收十余万元。像程香男这样,全村依靠特色产业实现脱贫的贫困户还有32户。
从产业中看到希望,上凡村不断盘活闲置土地,在村里建起森林火车、浮桥栈道、四季花海、亲子乐园、房车营地等休闲观光地,打造香花湾乡村旅游景区。
村民通过竞标方式,参与景区经营性项目的自主经营,这种分块承包经营的方式,直接为村集体带来近50万元收入。2019年,香花湾乡村旅游景区获评江西省4A级乡村旅游点。“村里成立了香花湾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59户贫困户全部被纳入,年终可获得差异化分红。”第一书记张桂霖说。
不满足于“小富即安”,去年,上凡村决定,每年拿出村集体经济收益的30%用于后续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完善,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 1、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或“中国江西网”、“大江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江西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2、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XXX报]”或“中国江西网-XXX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江西日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XXX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江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