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谷滩区政府附近监控补光灯太刺眼。本报记者邹晓华摄
本报记者 邹晓华
电子监控设备作为治安和交通管理手段,在城市道路管理、案件侦破上起到很大作用,但部分监控辅助照明的补光灯在夜间过亮,给过往驾驶员带来的安全隐患也引发争议。近日,南昌市民夏先生反映,城区多处监控补光灯亮度太强、刺眼。对此,11月23日,南昌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已经派工作人员到群众反映的路口将补光灯的亮度和角度进行了调整,并表示将在今后的建设及升级改造中,采用新型环保补光设备,避免产生光污染。
补光灯太亮,存安全隐患
据夏先生表示,在经开区桂苑路绿藤雅苑小区和英伦联邦小区之间的人行横道上,有一排监控摄像头。到了晚上,摄像头的补光灯发出刺眼的光,给过往驾驶员和行人带来安全隐患,“灯光特别刺眼,根本看不清楚人行横道上有没有人。我之前还看到一辆小车因被灯光照射看不清楚路面,把人行横道上的电动车给撞了”。
居住在南昌市红谷世纪花园的邱女士表示,在红谷滩区政府凤凰中大道门口,同样有一个强光补光灯。从市公安局往区政府方向走,过了春晖路路口,很远就能看到这个补光灯发出刺眼的光芒,“这个灯光的聚焦点就在距离斑马线不到20米的地方,如果刚好是绿灯,这个灯光一刺眼,机动车司机看不清楚路况,很容易发生交通意外”。
已经调整了亮度和角度
对此,11月18日,南昌市公安局交管局科研所综合科科长林毅明告诉记者,“针对群众反映,交管部门在调查清楚后,会将该处的监控补光灯亮度和角度进行调整,避免对过往司机造成干扰”。11月23日,南昌市交管局已经派出技术人员对红谷滩区政府和南昌经开区桂苑路的监控补光灯亮度和角度进行了调整。下一步还将对其他可能产生影响的路口路段进行排查,确保做到在满足抓拍要求的基础上,尽量减少补光设备对驾驶员的影响。此外,林毅明还告诉记者,以后将在技术上进行探索,对原有设备优化,并在今后的建设及升级改造中采用新型环保补光设备,避免产生光污染。
记者手记
交通安全切莫顾此失彼
监控探头的补光灯是为了监督不安全的驾驶行为,保障行路安全,如果遇到个别补光灯设置不合理或者太亮甚至达到刺眼的程度,却更容易给过往车辆行人造成安全隐患。
交警部门有人士称,监控补光灯“未超过国家标准亮度”。虽说如此,但单纯以国家标准来衡量,而不结合实际,这样的管理思路未免有点冷冰冰。科学化管理的过程中,规范化没错,在规范的基础上更精细和人性化不是更好吗?为什么在安装之前就不能依据道路情况和光线背景,适当调整补光灯的亮度呢?
交通安全无小事,切莫顾此失彼。令人欣慰的是,南昌交警部门迅速对发现问题的监控补光灯进行调整,并在全市进行排查,尽量减少由于补光设备太刺眼造成的安全隐患。
- 1、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或“中国江西网”、“大江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江西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2、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XXX报]”或“中国江西网-XXX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江西日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XXX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江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