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残疾男子周水清每天骑行近百里,送儿子上学再去工厂打工
他说自己得咬牙坚持住,尽最大努力给孩子好一点的生活
父爱如山,一位爸爸的送学路
本报记者盛伟 文/摄
父子俩在自家新房里。
这些天,群山环抱的衢州江山市坛石镇上溪村时晴时雨。
清晨6点30分,45岁的周水清一瘸一拐地推出电动车,朝儿子喊着:“子轩,上学了。”
每天,把儿子送到15里远的学校上学后,周水清还得去离学校30里地的工厂扫废铁碴,这一趟周水清得走45里。
晚上下班后把儿子接回家,周水清还得骑行45里。
因为从小得了小儿麻痹症,周水清至今行走不便,口齿不清。十多年前,周水清和同村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女子结婚后育有一子一女。
如今,养家糊口的负担落在了周水清一个人身上。“尽我最大的努力给孩子好一点的生活,希望他们以后不要像我这么辛苦就好。”
送娃上学赶着上班
90分钟要走45里山路
江山市坛石镇上溪村和常山县交界,这是一个典型的空心村:青壮年劳力都出去打工了,留下的大多是老人和小孩以及失去劳动能力的残疾人。
周水清一家是无法走出山村的留守人家。周水清患有小儿麻痹症,手脚弯曲无法正常行走,说话含混不清;妻子因为智力问题,生活无法自理。大女儿在镇上寄宿读初中,10岁的儿子周子轩在离家15里的横渡教学点上小学四年级。
早晨5点30分,山村雄鸡报晓,周水清起床张罗家务。做了一碗糖水蛋花汤,蒸好馒头后,周水清叫醒了睡梦中的周子轩。为了给孩子滋补身体,周水清养了二十多只下蛋母鸡。
早晨6点30分,周水清骑着电动车准备送儿子上学,还顺手在儿子书包里塞了两个煮鸡蛋和一罐饮料。
山路弯弯,但好在都是水泥路。一路上,周水清骑着电动车听着儿子讲故事,时不时会大笑出声。
早晨7点,周水清将周子轩按时送到学校,叮嘱几声后,便迅速调转车头向自己上班的工厂方向骑去。
周水清家离学校15里,离上班的工厂也是15里,但恰好家在学校和工厂中间。他必须在1个小时之内再骑行30里到达上班地点。
早晨8点之前,周水清准时赶到单位打卡上班。晚上他还要骑行45里接儿子放学回家。
几个月前,全家还住在黄泥房
这个家全靠残疾的他撑着
初夏的上溪村胡柚林恣意飘香,一幢幢农家别墅掩映其中。几个月前,周水清一家四口还住在黄泥房里,这栋房是村里条件最差的民房。
当地政府为了照顾周家,补贴房款让他们在原地基上建一座结实的水泥平房。
水泥平房已经建好,正在装修。下班后空闲时,周水清就会在房内涂抹石灰。“能省点就省点,还要留钱给孩子们上学。”
周水清一直用残缺的身体支撑着这个家。
因为身体原因,周水清念完小学后就辍学回家务农,因为家贫也因为残疾,周水清娶了同村的同样残疾的妻子,妻子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婚后周水清育有一儿一女,如今女儿上初中了,儿子也上小学四年级了。“这是我这一辈子最快乐的事情,能看到他们快乐成长,我过得怎么样无所谓。”
如今这个家全部靠周水清撑着,除了低保就是周水清在工厂里扫铁碴补贴家用了。“虽然每月只有1400元,但这笔钱对我们家来讲很重要。不能丢掉工作。”周水清说。
他说会一直送儿子上学
直到儿子长大为止
周子轩就读的江山市横渡小学目前有61名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
上学期末,教学点只剩下周子轩一个人寄宿。周子轩害怕一人住校,周水清决定每天接送儿子上学放学。
周水清坦言,在送儿子和上班途中经常会滑倒,有一次甚至摔断了胳膊。“他是我儿子,我得咬牙坚持住,我会一直送他上学,直到他长大不需要我送为止。”
“我想早点出来赚钱,让爸爸能早点休息。”懂事的周子轩看着爸爸这么辛苦,很心疼。
“子轩爸爸身体残疾还这样辛劳,这样为孩子着想,他确实值得我们每个人尊敬。”横渡教学点负责人姜月琴很感慨地说。
- 1、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或“中国江西网”、“大江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江西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2、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XXX报]”或“中国江西网-XXX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江西日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XXX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江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